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提速
“很多歐美國家都宣稱2005年將以不同的方式采納國際會計準則,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占全球比重越來越大的國家,到底應該怎么辦?”中國證監會首席會計師張為國教授去年11月提出的問題,在事隔一年之后得到了回答———“今年以來,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明年初將構建起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從而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財政部副部長王軍日前在聯合國國際會計標準專家工作組第22屆會議上表示。
而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11月在北京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將成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向國際會計標準趨同的一個里程碑。
聲明意義重大聯合聲明雖然簡短,卻立體全面,既有雙方觀點,也有目前達成的共識及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聲明中中國認為,趨同是會計準則制定工作的基本目標之一,旨在使企業按照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與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相同,趨同的具體方式由中國確定。IASB認為,一些國家在其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過程中,為反映其特有環境,補充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沒有涵蓋的規定和應用指南,這是一種實事求是和可取的做法。雙方一致認為,建立和完善一套全球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今后雙方將進一步加強交流和合作,以實現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與IASB就會計準則趨同問題正式簽署過協議。聯合聲明的簽署,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標準已基本趨同,彰顯了中國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國際趨同工作取得重大進展。這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在會計國際趨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會計基礎。
準則接軌仍面臨挑戰值得注意的是,雙方是在英文版的聯合聲明上簽字,而財政部公布的是英文原件與中文譯文。這一細節的背后,就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的問題之一———語言轉換問題。
據香港會計師公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接軌國際準則存在六大挑戰:有關準則能否容易地進行翻譯,準則及結構過于復雜,準則修訂頻繁、范圍幅度寬泛和涉及內容復雜,中小型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面對挑戰,負責執行準則的人士可能缺乏有關知識,各方對于“國際接軌”的意義缺乏共識。
而中國會計準則趨同一路走來,不僅碰到上述諸多難題,更有“國際化”與“國家化”之爭、中國目前財會人員整體素質不相適應等問題。
在10月舉辦的國際會計準則高級研討會上,中國銀監會副主席李偉指出,應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全面實施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不少困難,主要表現為公允價值缺乏參考標準、相關法律法規尚不配套、會計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執業會計師的能力有待提高、對會計準則執行的監管力度需要加強、執行成本較高導致中小金融機構缺乏動力等,進而提出“過程論”的觀點:考慮到公允價值會計涉及的問題多而復雜,在將公允價值會計全面用于會計核算之前,可以首先將公允價值用于信息披露,以使商業銀行在過渡期內更好地積累經驗。顯然,從內容方面,有對公允價值的微詞;從實施來看,與財政部的一批會計準則同時實施的觀點不同。
而早在2001年,財政部與證監會就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問題進行了激辯。與本次銀監會的“發難”相比,主要區別在于:上次是證監會的“國際化”對財政部的“國家化”,本次是銀監會的“國家化”對財政部的“國際化”;上次針對企業會計制度與相關會計準則,這次僅針對金融企業會計準則與相關制度。這其中,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難度可見一斑。
在此前舉辦的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005年度CFO論壇上,被問及會計改革中會計人員減負問題時,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指出,在市場化、國際化的今天,不是減負的問題,而是要增負,會計人員要迎著困難上。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回答問題,也是中國會計準則建設者們的深刻體悟。
而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11月在北京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將成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向國際會計標準趨同的一個里程碑。
聲明意義重大聯合聲明雖然簡短,卻立體全面,既有雙方觀點,也有目前達成的共識及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聲明中中國認為,趨同是會計準則制定工作的基本目標之一,旨在使企業按照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與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相同,趨同的具體方式由中國確定。IASB認為,一些國家在其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過程中,為反映其特有環境,補充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沒有涵蓋的規定和應用指南,這是一種實事求是和可取的做法。雙方一致認為,建立和完善一套全球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今后雙方將進一步加強交流和合作,以實現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與IASB就會計準則趨同問題正式簽署過協議。聯合聲明的簽署,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標準已基本趨同,彰顯了中國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國際趨同工作取得重大進展。這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在會計國際趨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會計基礎。
準則接軌仍面臨挑戰值得注意的是,雙方是在英文版的聯合聲明上簽字,而財政部公布的是英文原件與中文譯文。這一細節的背后,就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的問題之一———語言轉換問題。
據香港會計師公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接軌國際準則存在六大挑戰:有關準則能否容易地進行翻譯,準則及結構過于復雜,準則修訂頻繁、范圍幅度寬泛和涉及內容復雜,中小型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面對挑戰,負責執行準則的人士可能缺乏有關知識,各方對于“國際接軌”的意義缺乏共識。
而中國會計準則趨同一路走來,不僅碰到上述諸多難題,更有“國際化”與“國家化”之爭、中國目前財會人員整體素質不相適應等問題。
在10月舉辦的國際會計準則高級研討會上,中國銀監會副主席李偉指出,應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全面實施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不少困難,主要表現為公允價值缺乏參考標準、相關法律法規尚不配套、會計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執業會計師的能力有待提高、對會計準則執行的監管力度需要加強、執行成本較高導致中小金融機構缺乏動力等,進而提出“過程論”的觀點:考慮到公允價值會計涉及的問題多而復雜,在將公允價值會計全面用于會計核算之前,可以首先將公允價值用于信息披露,以使商業銀行在過渡期內更好地積累經驗。顯然,從內容方面,有對公允價值的微詞;從實施來看,與財政部的一批會計準則同時實施的觀點不同。
而早在2001年,財政部與證監會就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問題進行了激辯。與本次銀監會的“發難”相比,主要區別在于:上次是證監會的“國際化”對財政部的“國家化”,本次是銀監會的“國家化”對財政部的“國際化”;上次針對企業會計制度與相關會計準則,這次僅針對金融企業會計準則與相關制度。這其中,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難度可見一斑。
在此前舉辦的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005年度CFO論壇上,被問及會計改革中會計人員減負問題時,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指出,在市場化、國際化的今天,不是減負的問題,而是要增負,會計人員要迎著困難上。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回答問題,也是中國會計準則建設者們的深刻體悟。
上一篇: 江西注協設立“江西學子陽光助學基金”
相關資訊:
熱點專題:
初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資產評估師 | 指南 | 動態 | 大綱 | 試題 | 復習 |
中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高級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 | 試題 | 評審 | 復習 |
注冊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會計基礎知識 | 指南 | 動態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
稅務師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大綱 | 復習 | ACCA考試 | 指南 | 動態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