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外近五億現金全部存入26個個人賬號,公款私存,以折代賬
新年伊始,財政部發布一項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披露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2003年被查出違法違規金額8.52億元,其中通過賬外賬等手段隱瞞收入達4.96億元,涉嫌偷逃稅款2.2億元。2月13日,本報記者前往雪津公司所在地——福建莆田市進行暗訪,發現了更為驚人的事實。
2003年,財政部為了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組織駐各地財政監督專員辦事處,對全國152家企業2002年度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檢查,查出不實資產85.88億元,所有者權益不實41.38億元,利潤不實28.72億元。雪津是惟一一家在檢查公告中被點名的違法違紀資金數額巨大企業。
據相關新聞透露,2003年檢查組進入“雪津”后,首先發現該企業沒有現金日記賬。對任何企業來說,現金日記賬是非常重要的,但像這樣一個基本賬冊,“雪津”卻無法向檢查組提供。檢查人員認為,對于一個大型國有企業,職工有上千人,每天有幾百萬元的現金出入,沒有現金記賬幾乎是不可能的。結果,在檢查中發現,企業的大量現金存入了個人名下。在一個出納人員的個人存折里,僅2003年1月3日一天,就有320萬元的現金存入后又被提走。這種典型的公款私存、以折代賬,是國家法令明文禁止的。
發現“雪津”這一重大的財務問題后,檢查組突查了企業財務室的保險柜,發現里面有4張表格,是產品價格與收取價格的對照表,上面詳細地記載了雪津公司收取的款里有一部分是用正式發票開出,另一部分存入個人戶頭。比如,表格里清楚地記載10度精品小麥啤酒每箱開單價23.3元,實際收入20.3元,其中差額3元另存。
雪津公司的財務問題遠不止這些,為了查清更多問題,檢查組到公司相關的銀行進行外調,發現“雪津”以個人名義開設的賬戶多達10多個,其資金數額都非常巨大,由此斷定雪津公司把一部分收入轉到賬外。迫于壓力,公司只好交出2000年4月至2003年5月賬外全部賬戶和憑據。11份白皮憑證記錄,有4.96億元收入全部存入個人名下的26個賬號,其中活期存折18個,死期存折8個。
面對這一驚人事實,公司負責人解釋,這是經銷商的保證金和代理費,暫時由公司管理,以后會還給他們。檢查組認為,即使是保證金,從會計的角度來說,進入雪津公司賬號應該留下會計痕跡,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收到某經銷商多少保證金,在完成了相互約定的合同后,某年某月某日又把保證金返還某經銷商,這些現金收支一筆筆都應該有憑證,同時賬戶上應該有記載。但是,檢查組查了六七個月,“雪津”一直未提供這方面的材料。至于代理費也是站不住腳的。代理費應該以銷售商的名義開展活動,而不應放在公司賬戶中,與銷售商半點關系也沒有。檢查人員說,雪津公司賬外賬的支出很混亂,初步整理清查,一共支出3.78億元,賬內還剩8000萬元,如果收支相抵的話,還應該有1億多元。
有關專家認為,雪津公司的行為對國家危害是十分嚴重的。首先,侵蝕了稅金,侵害國家利益;其次,導致國民經濟信息失真,對國家決策造成不利影響;另外,損害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使政府和投資者無法了解企業情況和經濟指標。以高價買斷市場,或不擇手段打壓其它企業
一位業界人士說,在雪津公司所在地福建省莆田市,無論是大排檔、零售點還是超市、高檔酒樓,除了雪津啤酒外,很難見到其它品牌啤酒,就連莆田周邊的幾個地區,很多啤酒也被擠出市場,其中不乏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目前全國啤酒生產企業有幾百家,福建省就有30多家,全國年產啤酒近2500萬噸,加上國外品牌進入,啤酒行業競爭十分激烈,雪津啤酒在這些地方是怎樣獨霸市場的呢?2月13日,記者暗訪了莆田、泉州、廈門市場,發現一些令人震驚的現象。
記者走進莆田涵江區的一家超市,看到貨架上只有雪津啤酒。問售貨小姐,為什么沒有其它牌子的啤酒,回答說賣雪津有回扣。回扣多少,售貨員說不知道。在另外一家超市問及此事,一個負責人告知,此店是雪津專賣店,不能賣“雜牌”啤酒。在其它幾個超市,除了個別的地方賣莆田另一家企業生產的品牌或省外的幾種銷售不好的易拉罐啤酒外,都賣的是雪津啤酒,當地酒樓的啤酒銷售權更是被雪津壟斷,就連福州、泉州、廈門等城市,許多酒樓的銷售權也落入“雪津”手中。記者在廈門的一家酒店吃飯,點了幾種啤酒都沒有,服務小姐說,她們這里只賣“雪津”和泉州生產的“燕京”。當記者想要福建一家上市公司生產的啤酒時,服務員表示,如果要一整箱可以想辦法。
據知情人介紹,雪津公司主要通過買場子壟斷市場,買一個場子,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在泉州,像小肥羊、泰和、譚魚頭等連鎖經營店幾乎被“雪津”買斷,僅一家娛樂場所的個體老板,一年就從雪津公司拿到了46萬元現金的買場費。一家啤酒企業的營銷人員說,在福建,如果有哪家企業與“雪津”進行買場競爭的話,往往是你出5萬元,他就出8萬元,結果是大敗而歸。在這些地區,酒樓、超市、零售店、娛樂場所的經營者大多是個體,“雪津”作為國有企業,卻用買場、回扣等方式,致使大量國有資產流入個人口袋。
更有甚者,雪津公司還用大量賬外資金為支持,以詆毀其它企業產品等方式進行不正當競爭,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據一個了解內情的經銷商透露,為了打敗競爭對手,“雪津”派人大量收購競爭者的啤酒,被收購的啤酒或在太陽底下暴曬,或把酒瓶倒放密封在倉庫里,使其迅速變質后拿到市場出售。有時,還把用正常價買來的其它品牌的啤酒,低價批給小商小販,讓他們一元一瓶沿街叫賣。正是用這些不正當手段,雪津啤酒銷量在近幾年內迅速上升,啤酒產量由過去的十幾萬噸提高到50多萬噸,雪津公司成為福建省啤酒生產龍頭企業,地方稅收大戶,而省內其它啤酒企業生產經營卻每況愈下。泉州有一家由日本朝日啤酒控股的企業,在不正當競爭的沖擊下,啤酒產量由過去的年產12萬噸下滑到年產3.6萬噸,并有300多名職工下崗。“無形之手”拉著雪津“一霸天下”
據財政部駐福建省財政監督專員辦事處檢查組介紹,1996年、1999年辦事處先后兩次對“雪津”進行檢查,兩次都查出重大違紀問題。1996年查出企業財務違紀,補交增值稅526.22萬元;1999年查出企業利潤不實3950萬元,補交稅款585萬元,繳納罰款2.16萬元,財政部對雪津公司的重大財務問題在全國范圍內予以公告。3年以后,“雪津”又暴露出更大的財務問題,這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當地的工商、稅務、銀行等監管部門到底干什么去了?
據一個曾經當過雪津啤酒經銷商的莆田人說,“雪津”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并不是雪津公司有多大的能量,而是有政府部門的支持。在莆田,如果哪家商店哪怕是偏遠鄉村的小賣店,要是賣“雜牌”啤酒,不是遭遇工商部門罰款,就是遭到恐嚇。如果哪家企業不知深淺在莆田搞促銷的話,就會受到重罰。2002年6月,福建一家知名企業在莆田為剛剛上市的啤酒搞促銷活動,經銷商選擇5個酒店進行贈飲,當天到這幾家酒樓吃飯的每個消費者都可以免費喝新品啤酒。因為影響了酒店啤酒銷售收入,經銷商向酒店補償了一定的損失。這本是一次正常的促銷活動,卻被當地工商部門定性為商業賄賂,判罰12萬元罰款。該經銷商不服,向莆田法院提交行政訴訟,兩次敗訴。還是這家企業,由于他們的啤酒被小商小販沿街低價拋售,該廠一個銷售員與小販爭執中打了對方一個耳光,遭到當地公安部門追捕逃離莆田,企業的一個二級批發商為此被關押兩天。
對于市場之外這雙無形之手的操作力量,記者在福建短短幾天采訪中也有感受。知情人透露,1月8日財政部以新聞通稿的形式向媒體發布了雪津公司違紀違法的消息,此后不久,雪津公司在某酒店舉行答謝會,受邀請的嘉賓和記者得到了一份價值不菲的禮物與禮金;2月4日央視《焦點訪談》對此事件進行公開曝光后,福建省的媒體都接到了來自省委有關部門的招呼:不許報道,不許炒作。中央某家報社駐福建記者站的負責人還向一些記者的手機發了類似的短信。結果,對這起本應在全省產生轟動的新聞事件,福建省的媒體除了極個別的對財政部的公告做過報道外,幾乎都保持了沉默。記者到莆田市政府采訪,費盡周折也沒有找到要采訪的對象。
事實上,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不僅沒有促進企業發展,反而毀了企業,毀了地方經濟,因為按照財政部建議,有關部門應對違法違規責任人追究黨紀政紀和法律責任,雪津公司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巨額逃稅案調查側記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