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宣布,利用剛剛結束的經濟普查資料初步測算,我國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16.8%.普查結果顯示,我國 2004年GDP現價總量比原先公布的136515億元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第一產業因不在這次普查范圍之內,仍采用年快報核算數,占GDP的比重降低2.1個百分點,為13.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904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加1517億元,占GDP的比重由52.9%降為46.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501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加21297億元,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在GDP總量多出的2.3萬億元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93%.李德水指出,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由于常規統計中第三產業存在明顯的漏統問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自身的原因導致服務業統計非常薄弱,從事第三產業領域的單位量大面廣,財務制度不健全,統計手段相對落后,存在一定的漏統情況;由于資料不全,常規統計難以準確核算,造成核算數據偏低;工業、建筑業企業辦的一些附屬服務業,有的被混統在第二產業中,但更多的被漏統了。
隨著2004年GDP數據的調整,其與相關稅收數據的關系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2004年,全國共入庫稅款25718億元,比上年增收 5256億元,增長25.7%.按照國家統計局原來公布的數據,2004年我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約為19%,比2003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但是,按照此次經濟普查后調整的數據計算,2004年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變為16%.由于同樣原因,稅收彈性系數(稅收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也必然出現新的變化。有關經濟稅收理論研究認為,在協調的經濟增長形勢下,稅收彈性系數應該在0.8~1.2的區間內波動。而按照原來的數據計算,我國 2004年的稅收彈性系數為1.9,雖然從連續幾年的變化趨勢上看,這項指標在逐漸向合理區間靠攏,但仍然偏高。由于國家統計局此次沒有同時公布對以前年度GDP調整的數據,所以調整后的2004年稅收彈性系數還無法準確地計算。不過,從一般原理上講,彈性系數隨著新數據的出臺而下降,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我國稅收增長持續高于GDP增長的話題,新數據也可以帶來新的解讀。
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教授指出,由于GDP數據的調高,使我國的宏觀稅負有很大下降,而且極大地拉近了GDP增幅和稅收收入增幅之間的差距。
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虹說,GDP調整后,此前許多過高的比率將不再成為大問題,此前讓中國經濟界擔憂的“硬著陸”風險也將在一系列大大優化的數據面前迎刃而解。
渣打銀行中國區高級分析師王志浩則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種觀點,他說:“在新的統計口徑下,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將大大優于舊的數據統計結果。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中國的投資過熱其實并沒有官方數據所言那么嚴重。”
記者了解到,對于此次中國GDP的調整,許多國內外經濟專家都認為是在意料之中,但是其影響卻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GDP調增 專家認為稅收相關數據需重新解讀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