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家是我國的近鄰,當前我國對外投資正處于起步階段,紡織行業是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優勢產業,而東盟將是我國實施這一戰略的重點地區。與東盟國家相比,我國紡織品出口優勢明顯。雖然東盟部分國家將一些紡織產品列為敏感產品進行保護,但正常降稅進程啟動后,我國紡織企業開拓東盟市場將面臨新的機遇。
中國東盟紡織業合作潛力巨大
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紡織服裝領域的合作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紡織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轉移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要方面。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在柬埔寨、越南、老撾、泰國等東盟國家投資的各類企業已超過1000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紡織品企業,柬埔寨、越南等國家還接了中國紡織企業的許多訂單。
中國與東盟的紡織品貿易一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中國從東盟進口紡織品7.43億美元,進口最多的產品為棉紗、化學纖維長絲、化學纖維短纖等紡織原料和中間產品。中國出口東盟的紡織品和服裝達到43.72億美元,品種以針織服裝和棉紗、棉線最多。
降稅計劃將促進向東盟出口
紡織業是我國目前最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之一。面對紡織業較為發達的東盟,我國紡織業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廣西社科院東盟問題專家古小松認為,隨著今年7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計劃"的啟動,盡管東盟部分國家將一些紡織產品列為敏感產品進行保護,但敏感產品數量畢竟有限,而且敏感產品也將逐步進行降稅,今后我國對東盟的出口優勢將進一步擴大。
正是出于對我國紡織品競爭力的擔心,部分東盟國家將相當一部分紡織品列為自貿區框架下的敏感商品,如菲律賓紡織品占敏感產品的比例達26.16%,馬來西亞、印尼和老撾也比較突出,所占比例分別為20.92%、17.54%、14.6%。
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正常降稅啟動后,我國與這些國家紡織品稅率將會顯著降低。泰國紡織品平均稅率為21.5%,經過正常產品降稅過程,2007年1月1日起降至10.6%,2009年1月1日起降至4.7%,2010年降為零;馬來西亞紡織品平均稅率為16.8%, 2007年降至9.2%,2009年降至3.9%,2010年取消紡織品關稅;印尼紡織品稅率多在5%以下,前期基本不降稅,2009年降為零;越南紡織品具體降稅步驟為,2006年降為27.2%,2007年降為26.6%,2008年降為22.8%,2009年降為19%,2011年降為12.6%, 2013年降為5.8%,2015年取消關稅。
擴大合作區域分工產生商機
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紡織品貿易和我國紡織品貿易的整體情況是有一定差別的。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主要是服裝等制成品的出口,向歐、美等地區提供消費品。而與東盟國家的紡織品貿易更多地集中在紗線、棉布、化纖布等半成品的出口,體現為產業合作的關系。
這種貿易格局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我國與多數東盟國家以加工貿易方式所進行的區域性的分工,即企業利用我國具有優勢的原料、勞動力及加工能力生產紗線、布料等中間產品性質的紡織品,再到東盟國家(如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加工成服裝等成品出口。二是在紡織品配額體系下所進行的一種安排,在我國加工紡織品,再到東盟國家加工成服裝,以使用東盟國家的配額出口到歐、美等消費市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建,使我國紡織行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對此東盟國家也有所期待。泰國堅持對大量的紡織品制定特定的原產地標準、降低自貿區原產地的要求,以擴大對我國的出口。越南、緬甸等東盟新成員國也紛紛把紡織業作為鼓勵投資的領域。
規避風險企業要注意投資環境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表示,中國紡織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比較強,我國和東盟紡織產業相對較弱的國家進行合作,在東盟國家開展紡織品加工,可以規避貿易摩擦、降低貿易風險。目前中國紡織企業"走出去"的能力很成熟,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投資設廠、銷售,也可以幫助輸入國解決就業、稅收等問題,壯大其紡織產業結構,對東盟國家是很有益的。如何選擇投資環境相對好、有相應的政策與資源的輸入國,中國政府這方面也有相應的支持政策。
然而,東盟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情況,企業要根據各國的實情并結合自身的情況來選擇投資國。專家提醒企業到東盟投資時,要注意以下問題:要了解對象國的投資環境、體制、政策、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同時一定要有好的項目,要有市場化、配套條件、電力、交通、勞動力、管理資源、員工素質、外匯等條件。專家建議,我國紡織企業在與東盟國家開展投資合作中應注意深入進行市場考察,避免盲目投資,充分了解有關國家吸收外資的法規政策和投資環境,加強投資風險防范。
降稅計劃將促進中國向東盟出口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