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存在經濟過熱現象,表現在主要生產資料供應偏緊、價格明顯上揚,一些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采取措施防止其共振推動全局性經濟過熱,是非常必要的。
應該講,目前的經濟過熱還是局部經濟過熱,不是整體經濟過熱。對經濟過熱的調整也應該是對局部的產業、行業、地區、企業的調整。應該避免一刀切,強調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結構性調整政策為主,"一刀切"政策為輔;行政手段針對地方政府為主,針對企業為輔;在過熱行業中,調整高能耗企業為主,低能耗企業為輔。對此,可以通過調節稅收來起作用。
一、開征"高能耗資源使用稅"對存量過熱行業不搞一刀切
我國的重工業已占國民經濟的64%。高投入的前提是將有限資源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為代價。因此,在我國資源有限、能源緊缺的國情下,應該盡早頒布全國性的行業能效政策(或部頒標準),對不能達標的企業開征"高能耗資源使用稅"。從長遠看,即便不是當前的過熱行業,也應該堅決執行能耗標準,因為我國的單位能效遠遠低于國際水平。
二、開征"國土資源使用稅"、"投資方向調節稅"遏制過熱行業和非鼓勵行業的新建擴建
我國當前的經濟高速增長的投資者結構中有不少是民營企業和多種經濟成分,很難采取硬性的行政手段,尤其是技術含量并不低的新建企業和擴建項目。調控的方法則除了提高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外,可考慮開征"國土資源使用稅"、"投資方向調節稅",加大其投資成本和生產成本,使其在同行業中失去競爭力。對能效技術不達標的新建企業更應該同時開征高能耗資源使用稅。當然,哪些項目要開征"國土資源使用稅"、"投資方向調節稅",稅率是多少一般來說要每半年公告一次,同時公布國家產業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
三、調節國稅、地稅的比例,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資利益驅動
出于政績和財政利益的驅動,一些地方政府伸出了直接投資和誘導企業投資的"有形的手"。從體制上看,首先要變現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資建設職能為服務職能。目前的政策取向是,哪個地方建設好了,就是哪個地方政府的政績。其次,企業大規模投資將給地方政府帶來龐大的所得稅收入,以至出現了有的地方政府為企業建造基礎設施,把開發的土地低價出讓、半送半賣,致使各地開發區如雨后春筍。因此,必須沒收這些不當的地方財政所得,比如,將原本屬于地稅的企業所得稅劃歸國稅,包括將擴建形成的這部分企業所得稅也改繳國稅,使地方財政無利可圖。當然前面所說的"高能耗資源使用稅"、"國土資源使用稅"、"投資方向調節稅"均應作為國稅征繳。
總之,調控可以是對過熱行業中高能耗的企業"切一刀",對新建擴建的企業"切一刀",而不是對整個過熱行業甚至全部投資項目"一刀切"。
有關人士建議:調節稅收遏制當前投資過熱現象
下一篇:納稅憑證中的“納稅人意識”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