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表示,中國不準備征收遺產稅,目前還沒有征收遺產稅的計劃。樓繼偉說,只有在對個人信息很清楚的情況下才能實施遺產稅,但是中國目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尚有困難,相關信息很不完善。
在貧富差距日漸加大的現實語境下,任何一個帶有維護富人利益嫌疑的政策都會引起公眾或公眾代言人的無情批評。筆者注意到,該新聞上網后短短幾個小時內,網友的評論就多達數百條,并且清一色地對財政部的“突然行動”表示了質疑。但筆者卻想說,這種批評是一種狂熱心態的非理性批評,是一種急于為公眾(自身)伸張正義的情緒發泄。
批評者認為,征收遺產稅是調節收入差距擴大的一種有效手段。
但筆者認為,這個結論是否經得起事實的考驗,則或可存闕。我這樣說的另一層含義就是,中國不準備征收遺產稅,是一種冷靜理智的選擇。
批評者會據理力爭:既然個人信息尚不透明,那么國家趕快想法把這些搞清楚!理是這個理,這應了那句老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下功夫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富人,富人有多少財產,不是不能做到,但誰考慮到了這樣做的成本到底有多大?調查需要龐大的人員隊伍,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代價是不是大于遺產稅的收入?或許批評者會說,為了追求社會公義,哪怕追求這種公平的代價大于收益,也是值得的。實際上,這種想法不但是幼稚的,也是極端的,是值得警惕的一種社會心態。
我們說,人類的行為也是經濟行為。只要承認是經濟行為,我們就要考慮成本與收益。否則,我們就會犯“正確的錯誤”-這種錯誤由于頂著正義的帽子,從而肆無忌憚,其殺傷力隱秘而巨大。
退一步說,就算征收遺產稅確實能增加政府財政稅額,縮小收入差距,滿足社會公平的訴求,征收遺產稅也并非沒有可怕的后遺癥。
中國歷來重家族,輕個人,家族的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前提和保證。而在這點上,西方與我們截然相反。
所以,為后代積聚財富,天經地義,這是傳統。想在短期內改變傳統,是一種幼稚的不自量力的行為。我國一些富人僅僅聽到了要開征遺產稅的風吹草動,就急匆匆把自己的財產所有權轉讓給甚至還沒成年的子女,或轉向國外隱匿;這還只是一種表征。更為可怕的是,這些富人或者會把錢窖藏起來,而不敢或壓縮投資,不敢大膽消費,惟恐被人家發現自己是富翁,這對我們的經濟發展將是致命的打擊。這一點,我想,也正是西方國家近年來紛紛取消遺產稅的一種現實動機。
綜合上述兩點觀之,冒著打擊富人投資和消費積極性的危險,去征收遺產稅,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最好的辦法是,放棄那點遺產稅,鼓勵富人大膽去投資,去消費,刺激經濟繁榮發展,使每一個公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受益。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