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以及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到位,我國國民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地區經濟活力顯著增強,區域稅收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征。
地區稅收發展特征明顯一是發展普遍加快!笆濉逼陂g,各地區稅收收入規模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其中,廣東連上3個千億元臺階,到“十五”末年規模超過4000億元,穩居地區收入榜首;上海突破3000億元,仍居第二位;江蘇、北京、浙江、山東達到2000億元;遼寧和天津邁上1000億元新臺階;河北、福建、河南、四川、黑龍江、山西、湖北、云南、湖南、安徽10個地區的收入都超過500億元,分別為968.72億元、875.99億元、807.65億元、732.53億元、717.57億元、701.2億元、689.16億元、682.39億元、615.23億元、541.26億元。收入規模超500億元的地區比“九五”末增加了11個,收入比重由59.9%上升到88.1%;除西藏外,陜西等12個地區的收入均翻了一番。
二是增長持續穩定。“十五”期間,全國各地區稅收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山西的年度收入增幅基本穩定在20%以上,5年平均增速達到30.5%;天津、江蘇、浙江、重慶4個地區收入增幅穩定在15%以上,5年平均增速分別達24.4%、24.6%、23.8%、19.6%;北京、河北、內蒙古、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廣東、海南、貴州、陜西、甘肅、新疆14個地區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5年平均增速分別為22.4%、21.7%、28.8%、19%、17.7%、17.3%、17%、17.5%、16.2%、20.2%、19.7%、21.6%、18%、20.9%;其他12個地區收入增幅也基本呈現平穩上升態勢。“十五”中后期,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提升,各地區稅收收入平均增幅全部超過10%,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等18個地區收入增幅超過20%,山西和內蒙古超過30%。
三是貢獻格局依舊!笆濉蹦┠,收入增量位居前10位的北京、廣東、江蘇、上海、山東、浙江、天津、河北、山西、遼寧的收入貢獻率分別為11.9%、10.5%、8.5%、7.6%、7.6%、7.2%、4.6%、4.1%、4%、3.7%,收入合計占全國稅收的69.7%,收入貢獻率與“十五”初年前10位地區基本一致。收入增量位居后10位的西藏、寧夏、青海、海南、甘肅、吉林、重慶、廣西、江西、貴州的收入貢獻率分別為0.03%、0.3%、0.3%、0.3%、0.6%、0.7%、0.9%、1%、1.1%、1.2%,收入合計占全國稅收的6.3%,收入貢獻率與“十五”初年后10位地區也基本相當。
區域經濟稅收異彩紛呈“十五”期間,國家實施“統籌區域發展”、“促進區域協調增長”和“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等重大戰略,加快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全面推進,我國區域經濟實現了全方位開發的新格局,區域稅收在政策和經濟的拉動下,呈現出引人注目的亮點。
“四大經濟區域”全面發展,稅收成果映襯經濟特色!笆濉逼陂g,東部地區領跑全國,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遞次跟進,經濟發展的不同特征使得稅收收入各具特點。
東部地區:轉型。“十五”期間,按現價計算,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4%,分別高于中部、西部、東北三省3個、1.5個、4.5個百分點,稅收收入也以總量7.26萬億、平均增幅20.3%、占總收入比重66.5%的成績穩居“四大經濟區域”之首,擔當“領頭羊”角色!笆濉焙笃,東部地區將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轉變增長方式和結構優化升級上來,經濟稅收增長的彈性系數也相應理性回歸,2001年~2005年分別為1.8、1.1、1.3、1.3、1.1,“十五”末年的2005年比“十五”初年的2001年降低了0.7,反映出稅收與經濟日趨協調發展的關系。
西部地區:提速!笆濉逼陂g,國家在規劃指導、重大工程建設、資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對西部地區予以重點扶持,拉動西部地區結構快步調整,特色產業穩步發展,經濟活力不斷增強。體現在稅收上,5年間增速不斷上升,2001年~2003年增幅超過10%,2004年~2005年超過20%,其中2005年達到21.7%,比2001年提高了5.8個百分點。各地區中,內蒙古增幅提高了32.8個百分點,云南、貴州、青海3省提升幅度也在10個百分點以上。
東北三省:調整!笆濉背跗冢瑬|北老工業基地由于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發展步伐相對滯緩,2001年增幅僅為9.1%,2001年~2003年,稅收收入增幅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中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為加大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支持力度,從2004年7月1日起,在8個行業率先實行增值稅轉型,經濟運行逐漸好轉,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稅收呈現恢復性增長,2005年增幅達到15.3%,比2002年提高7.7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躍進。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支持中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概念。中部地區憑借有利的區位和資源、勞動力、土地等方面優勢,在基礎設施建設、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經濟開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按現價計算,2005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7.2%,比2001年高出8.4個百分點,扭轉了長期以來發展速度低于東部地區的局面。稅收收入增幅達到了25.6%,高于全國5.6個百分點,分別高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三省6.4、3.9和10.3個百分點,發展速度實現了新飛躍。
“三大經濟圈”快步發展,稅收地位舉足輕重。經過多年的健康運行,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化特征,最早崛起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對我國南部乃至全國的經濟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的環渤海經濟圈也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人口約占全國的3%,但生產總值占到50%左右,引進外資占全國的60%以上!笆濉逼陂g,“三大經濟圈”加速發展,核心省市稅收收入年均增長20.3%,高出全國近1個百分點。“三大經濟圈”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實力最強,生產總值占全國的20%以上,2005年核心省市完成稅收8781.86億元,占全國總收入的28.5%;珠江三角洲經濟實力次之,2005年核心省市完成稅收4203.08億元,占全國總收入的13.6%;環渤海經濟圈開發時間最晚,2005年其核心的京、津兩市完成稅收3580.53億元,占全國總收入的11.6%;以上三大經濟圈核心省市2005年收入總量達到16565.47億元,增長18.5%,占全國稅收收入的53.7%,占據了半壁江山。
開發區經濟高速發展,稅收實現跨越式增長。逐漸發展壯大的4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改革開放中發揮了良好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笆濉逼陂g,開發區工業增加值、吸收外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著25%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2004年49個國家級開發區和5個享受開發區政策的園區,共完成生產總值6601.44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4.8%,比上年增長32.4%;完成稅收收入933.04億元,占全國稅收收入的3.6%,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開發區經濟以其資金、技術、人力和不斷提升的發展速度,成為我國稅收的一個潛在增長點。
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各區域經濟體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結構調整和要素整合步伐,構建多極拉動、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調共進的全新發展格局,區域稅收也將與經濟相適應,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基本趨勢,總量規模將全面擴大,結構質量也將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