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中國剛剛為改善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嚴重倒掛窘境,再次推出成品油調價之策;甫進4月,國際原油價格繼續攀升,達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令這次醞釀已久的調價幾乎又成為一次“無用功”。
4月17日出版的《財經》雜志報道,從目前權威部門透露的種種跡象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方案雖已有雛形,但仍未得到高層的正式批復,具體時間表更遠未確定。
此次調價后國際油價的再次攀升更尷尬地顯示,調價手段對于目前成品油定價方法的滯后并無實質性改變;無論補貼措施還是開征特別收益金,均未觸及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關鍵內容,更多地是在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大政方針下推出的治標之策。
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評價說,當前的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以一個不真實的價格信號去引導企業或者消費者的行為,使之行為扭曲;回過頭來,又用行政的辦法來矯正他們的扭曲的行為。
這“絕對是一種事倍功半的做法,而且效果非常之差!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晞亦表示,從節能的角度,國家應該痛下決心,就改革定價機制立即采取措施。
《財經》的報道說,今年3月“兩會”召開之前,一直有消息稱,有關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的方案將提交討論,但方案最終并沒有出現。這也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的難度。 隨后出臺的是“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其中除了調高成品油價格,方案也提出了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的補貼制度,并要求中石油、中石化集團公司適時啟動上下游利益調節機制等。同時,向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開征被視為“暴利稅”的征收特別收益金。
這個方案,沒有涉及對促進能源合理利用的改革,如更為重要的資源稅、燃油稅等財稅改革,而是延續了以往強調的對弱勢行業和公益行業的補貼制度。至于開征特別收益金的安排,更與價格改革搭不上邊。因為特別收益金是對上游采掘業務超額收益征收的費用,并不影響向煉化供應的油價,因此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沒有直接影響。
另一方面,盡管媒體輿論甚至發改委的文件中,均提到特別收益金的收入將用于成品油提價后補貼弱勢群體和公益行業,但實際上,這筆收入的用途并不確定。按照財政部發出的文件,特別收益金將“納入中央預算”。可以肯定的是,特別收益金不是專項資金,并不一定指向成品油提價補貼。而如果不專門用于補貼,這項措施與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的間接關聯亦不存在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資源稅、燃油稅等進行改革,從節能上考慮,比開征特別收益金更為重要。陳清泰指出,“在油價并軌的基礎之上,應將燃油稅提到日程上來”,體現多使用者多負擔的原則。這樣,國內的石油價格體制就與國際通行做法大體相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