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對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的預計營業利潤率進行了調整。“此次調整對房地產行業來說,無異于一場‘地震’。”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地震”源自《關于房地產開發業務征收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該通知對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的預計營業利潤率作出調整,按不同區域分別確定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的預計計稅毛利率。其中,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城區和郊區將由目前的15%提高到不得低于20%。
稅率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開發商的利益。我市某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負責人表示,提稅新規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只有“讓消費者埋單”。
在市場競爭中,開發企業難道不能通過縮小利潤空間自己負擔嗎?
業內人士稱,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基本處于賣方市場,因此,開發商很容易將增加的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稅收負擔的增加很可能推動房價上漲。
中原地產有關人士說:“如果房地產市場出現供應短缺、市場熱銷,開發商可能將稅收成本轉嫁到房價上。”
“成本提高,銷售價格就會上漲,這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結論。因為,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上漲的成本通過原料采購、生產等環節層層消化,不會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對于開發商轉嫁稅費的說法,市社科院有關專家提出了質疑,“5%的成本上升在開發商的承受能力范圍內,因此短期內不應該反映到房價上。”該專家坦言,提稅應該不會對房地產企業帶來太大影響,因為開發商的利潤非常高。他表示,一些開發商動不動就將上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現象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