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三大石油企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近期公布了業績驕人的中期財報。報表中,三家企業上半年共向國家繳納159.88億元特別收益金,即俗稱的“暴利稅”。這應是今年3月國家對石油開發業務征收特別收益金以來首次入庫真金白銀。
錢收上來了,應盡快出臺收費管理和用途等相關細則,因為此事不僅事關公眾切身利益,有助于疏導成品油漲價的影響,也可以幫助政府行使好公共管理的職責,讓公眾理解“暴利稅”的征收目的。
中期業績報表顯示,中石油上半年純利達到807億元,蟬聯香港證券交易所最賺錢上市公司頭銜;中石化純利超過214億元;中海油純利為162.8億元。與此相對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則分別上繳103億、37億元、19.88億元的特別收益金。
在我國,包括石油在內的采礦權多數是被行政批準無償或以低于市價的價格交給指定企業使用。據專家測算,目前中國石油本地開采成本為8至12美元/桶,而歐佩克這一數字在22至25美元之間。三家石油企業的贏利能力多得益于此。為此,國家規定,當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因價格超過一定水平,所獲超額收入按比例征收特別收益金。
這筆錢收來做什么?輿論普遍理解,將成為成品油價格上調后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補貼的資金來源。為了與國際油價接軌,建立市場化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國內油價近幾年來不斷上漲,許多行業飽受其困。“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曾指出,各地要結合成品油價格調整,建立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給予補貼機制和相關行業價格聯動機制,妥善處理成品油價格調整帶來的影響。然而,《石油特別收益金征收管理辦法》中卻沒有這方面的具體規定。
應該說,“暴利稅”的征收,有利于我國加快推動能源等一系列重要生產要素價格走向市場化,對防止低效濫用這些寶貴資源有好處;政府也可扮演好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角色,從超額利潤中拿出一部分,去支付此前由社會全面承擔的高昂環境治理成本以及其他運營成本。在暴利稅的使用和對消費者的補貼之間建立某種聯系,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到目前為止,機票燃油稅的一再提高、成品油價的不斷上漲、部分城市的士費加收1元燃油補貼等事件,讓公眾不免產生“好處讓三大油企享受、壓力由消費者承受”的怨言。現在,“暴利稅”到賬后,如何對征收上來的暴利稅進行專項管理,哪些因成品油提價受到影響的行業可以獲得補貼,都應盡快公布具體方案。這既可以舒緩企業和民生壓力,讓消費者可以享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也可以幫助公眾理性看待政府盡可能以公平原則推進石油市場化定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