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師為什么作假?僅用一個‘嚴懲’就可以杜絕作假行為的產生嗎?”福建省內一位資深會計師針對近期廈門誠慧會計所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被查處事件,頗為擔憂地指出,注冊師行業違規行為的肆意泛濫與身處非完全市場化的經濟環境有很大關系,但管理行業的機構即注冊會計師協會本身存在著一些問題,也在某種層面上使得注冊師頻頻作假現象無法根絕。這位資深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會計師協會急需力擎自律大旗。
“準政府”的角色要轉變
據了解,從1988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之日起,協會就扮演著帶有半官半民的“準政府”性質,即協會的會長、秘書長均由政府任命或指派,將協會作為財政部門的下屬機構進行管理,協會內部也實行行政化的運作模式。而與此同時,《注冊會計師法》也賦予協會社會團體法人的資格。
盡管長期以來,協會被定位在“服務、監管、管理、協調”的職能上,但協會在業內行使職能時,卻沒有得到廣大注冊會計師們的許可。一位不愿具名的主任會計師稱:“我們似乎只有交錢的份兒,不知道協會為我們做了些什么,當行業的權益受損時,疾風厲語的呼吁到頭來只換來一片沉寂。”
究其原因,該資深人士指出,在協會擔當的四大職能中,監督、管理更多地表現為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服務與協調則體現了法律賦予職業團體的特征。協會在這種游離狀態下,一方面,在向各會員所收取會費的同時,渴望的是一種增大權利且傾向行政化的管理狀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手中握有實質性決定權,協會一直感覺受制于政府。
于是,當未能維護會員權利,遭受行業人士責難時,協會習慣于拿“不獨立”、“權限小”、“受制于政府”等來說事;然而當行使監管行業不利或行業個別會員作弊,協會又以“作為一個社會團體,對執業環境的無能為力和工作的艱難性”來回答財政部門、社會公眾的譴責。
行業自律勢在必行
行業資深人士稱,經過1998年“脫鉤改制”的陣痛,站在市場經濟前沿的注冊會計師行業仍在“蹣跚學步”。在政府行政職能、法律賦予職能、行業自律職能之間,協會依舊是茫茫然不知所以然。通過幾年的積極摸索、探討,有識之士呼吁,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更好地為會員服務,作為社團性質的協會應該走向一條自律的道路。
據了解,早在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時,財政部就強調,根據《注冊會計師法》、《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章程》規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要對注冊會計師行業實行自律性管理。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強調”未能落到實處。
“作為最早實行行業自律的深圳市注協已取得了預想不到的效果。”此資深人士采訪時如此告訴記者。據他所說,隨著清理整頓工作的深入和行業自律機制的完善,深圳注冊會計師協會歷經兩年先后對存在違法違規的34家會計師事務所和64名注冊會計師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罰。其中,撤銷會計師事務所7家,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11人,8所次12人被暫停執業,7所次28人被警告,6所次13人被通報批評。通過一系列公開處罰,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行業的造假之風,規范了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扭轉了行業的被動局面。同時,一些政府干預執業、降低驗資費用、拿回扣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得到了遏制。行業的害群之馬清除出注冊會計師隊伍,給行業起了警示作用,從而凈化了行業隊伍。
協會組織機構要“健身”
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業自律管理體制、職能調整后的協會又該怎樣工作呢?該資深人士指出,《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注冊會計師協會是由注冊會計師組成的社會團體。因此,會員是協會產生、存在、發展的基礎,沒有會員就沒有協會,沒有會員的自律也就沒有行業的自律。而行業自律管理就是行業自管,是協會代表行業的整體意志對行業進行自我管理。他認為,職能調整后的協會應以會員為中心,體現會員自身發展、行業整體的利益。
“在樹立為會員服務的前提下,協會的組織機構要‘健身’。”據了解《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章程》中規定,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大會閉會期間由理事會領導協會的日常工作,協會秘書處對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負責,對全體會員負責。但福建省注協的會員代表大會已超期服役,早已為“空架子”,協會與行業的橋梁和紐帶根本無法建立,難以體現行業的意愿和要求。
該資深人士強調,從誠慧所的撤銷和相關注冊會計師執照吊銷,可以看到福建省財政部門整頓和規范經濟秩序的決心和力度。他認為作為主管部門的財政部門應切實依法加強行業的自律管理機制,引導、規范整個注冊會計師隊伍,才能及時清除行業違規行為,會員才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客戶的非法要求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