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在中國銀行業全面推行貸款風險分類管理。這是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加快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高貸款質量,降低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在中國銀行業全面推行貸款風險分類管理。這是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加快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高貸款質量,降低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貸款風險分類管理,又稱貸款五級分類管理,是指銀行主要依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即最終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的實際能力,確定貸款遭受損失的風險程度,將貸款質量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的一種管理方法。這種方法建立在動態監測的基礎上,通過對借款人現金流量、財務實力、抵押品價值等因素的連續監測和分析,判斷貸款的實際損失程度,對銀行的信貸管理水平和信貸人員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有利于銀行及時發現貸款發放后出現的問題,能更準確地識別貸款的內在風險、有效地跟蹤貸款質量,便于銀行及時采取措施,從而提高信貸資產質量。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業一直采用“一逾兩呆”分類方法對貸款質量進行監督和評估。“一逾兩呆”分類管理主要依據借款人的還款狀況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逾期、呆滯、呆賬四類,是一種事后監督的管理方法。這種方法在我國的經濟轉軌時期,對于識別特別嚴重的不良貸款和保證國家稅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種方法已開始顯露出局限性,不能適應銀行貸款風險管理的需要。
全面推行貸款風險分類管理是中央的一項重要決策。朱镕基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中明確要求,要從2002年開始在銀行業實行貸款風險分類管理。
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也是我國加入WTO,擴大對外開放,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需要。實行科學合理的貸款分類方法,及時準確地反映商業銀行的盈虧狀況,是國際公認的對銀行業審慎監管的做法。貸款五級分類管理首先由美國監管部門采用,后來逐漸推廣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為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做法。最近,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重新修改的有關貸款會計處理方式的指導文件中,將貸款風險分類管理作為商業銀行開展信用風險管理的最低標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各成員國是否采用審慎科學的貸款分類管理方法也非常關注。近年來,一些外國金融監管當局在審查我國商業銀行在其境內設立分支機構時,已多次要求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五級分類的數據。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將有更多的銀行走向國際金融市場。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和標準,對貸款質量進行五級分類和披露,有利于我國銀行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
從監管標準看,目前在華的外資銀行基本上都實行了貸款風險分類管理,人民銀行也以此進行監管。加入WTO后,隨著更多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監管標準的統一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我國引進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實際上從1994年即已開始。1994年至1997年,在世界銀行技術援助項目下,中國人民銀行在對部分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檢查中,試用了五級分類方法。
1997年1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參照國際慣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完善現行信貸資產質量分類和考核辦法。按照上述要求,1998年,人民銀行參照國際慣例制定了《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試行)》,要求商業銀行依據借款人的實際還款能力進行貸款質量的五級分類,并在廣東省進行了試點。199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的通知》,要求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試點的基礎上實施貸款風險分類管理辦法。
“五級分類”與“一逾兩呆”制度已經并軌運行了近3年,各銀行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01年5月,中國銀行率先在國際上披露了由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認證的貸款五級分類數據,其中的不良貸款比率高于過去對外披露的數據,國際金融界的評價是正面的,中行的國際信譽并未受到影響。國家開發銀行自1998年就正式采用了貸款風險分類管理對貸款質量進行評估和監測,并將五級細化到五級十二類。此外,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也要求上市和準備上市銀行要對公眾披露貸款五級分類結果。因此,我國全面實行貸款風險分類管理的時機和條件已基本成熟。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指出,從過去3年試運行的實際結果看,五級分類的不良貸款比率比“一逾兩呆”的不良貸款比率有所上升。這反映了五級分類方法的客觀性和我國銀行業貸款質量的現狀,有利于我國銀行業增強風險意識,加強信貸管理。同時,這也反映了中國政府、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正視不良貸款問題的求實態度、解決不良貸款問題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