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國際認可度大大提高,全球影響日益擴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行列中。根據最新資料統計表明,到2005年,要求本國公司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國家將達到65個。
在對待會計國際協調方面,我國應立足于國情、立足于當前會計環境,努力促使會計標準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協調或者一致。隨著國內會計準則的逐步修訂和健全,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的差異正逐步縮小。筆者認為,應該對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之間的差異進行分類,并對不同類別的差異采取不同的國際趨同策略,逐步實現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的趨同。當前,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之間的差異可以分為如下四類:
一是非貨幣性交易、債務重組、關聯交易、投資與外匯套期合約等衍生金融工具方面沒有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以及由非貨幣性交易、債務重組、關聯交易等引起的凈利潤和資本公積的差異,資產評估增值引起的調整以及相關折舊和攤銷的差異,雖然上述交易事項與國際會計標準規范的交易事項相同,但其經濟實質并不相同。對于這類交易事項,不能簡單地照搬國際會計標準規范的內容,而應從實際出發,按照交易事項的經濟實質來規范其所應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由于經濟環境和經濟業務的差異,國內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之間的差異可能長期存在。
二是合并附屬公司基準日與合并范圍,遞延費用確認差異,商譽確認及攤銷差異,利潤分配確認時間差異,貼現利息收入、票據融資利息支出、拆借利息收支等的差異等。這類經濟交易事項與國際會計標準所規范的交易事項相同,而且與所處的環境關聯度不大。對于這類交易事項的會計處理,應積極促進其與國際會計標準的趨同,甚至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標準。
三是收入確認基準差異。國內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在文字規定方面已經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國內會計師與境外會計師對相同的收入事項在實務中存在不同的判斷,導致收人確認差異的產生。因此,必須努力提高國內會計師的專業技術水平與職業道德水平,增強會計師的風險意識與法律責任意識,提高其獨立、客觀、公正執業的自覺性,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會計標準執行機制,真正實現會計標準國際化。
四是為了適應國際上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國際會計標準對發達國家已經比較普遍的經濟交易事項做出了規范,但是我國目前沒有相同或類似的經濟交易事項,或者我國相同和類似經濟交易事項才剛剛起步,還沒有制定相應的會計標準,比如各種形式的衍生金融工具、退休金與養老金會計。對于這類差異,應積極開展研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待這些交易事項實際發生或者較為成熟時,在符合我國國情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全面引入國際會計標準和國際慣例。
從現階段來看,要全面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時機尚未成熟。不過,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我國的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群體正在逐步成熟;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如公司法、證券法、注冊會計師法等)將逐步修改、調整、完善;公平競爭的交易環境也將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正在進行改革和發展,各種創新的金融產品也層出不窮;市場經濟體系和會計執行機制也會得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會計人員的素質也將逐步提高。各方面的完善和發展,將為進一步的會計改革減少各種障礙,從而為中國會計國際化創造更加有利的會計環境。因此,從長遠來看,中國會計準則的未來發展方向將是努力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