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計準則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是以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為背景所體現的特點。就會計法規體系和企業會計準則而言,“中國特色”主要表現為:以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政府為實現社會主義目標更加注重對宏觀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國家作為一個“大投資者”,是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政府必然會以積極姿態參與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制定,用行政法規的形式予以發布,并且強制企業執行。
最近十幾年中,我國不少會計學前輩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人認為,正是由于“中國特色”,才阻礙了我國會計水平的提高。筆者認為不然。擁有“特色”,并非等同于保護落后。“中國特色”是指中國會計體系中不同于別國但確實適合我國國情需要的部分。不僅中國有“特色”,世界其他國家也擁有各自的“特色”。例如,巴布亞新幾內亞種植業特別發達,所以特別制定了種植業會計準則。就是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各自的準則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基于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應保留以下兩大特色。
首先,我國與西方國家所有制的差別,決定了西方企業會計制度必須在不同所有制之間進行協調,從而更強調會計制度的公允性;而我國國有企業會計制度必須在不同國有企業之間逆行協調,以保證國家所有者的意志能得以實現,平衡不同國有企業之間的利益,同時兼顧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利益,會計制度更側重協調性和統一性。
其次,會計信息一經披露,即成為公共物品,不可能靠市場決定出最優化的供給與需求,此時政府的介入成為必須。究竟應該介入多少,主要取決于國家財政能力、市場經濟發達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及運行方式、法律體系和教育水平等因素。我國證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在會計目標的定位上,主要是為國家服務。同時,我國屬于大陸法系,會計行為規范一般制定得比較詳細具體,會計當然較多地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預,會計規范偽條文在結構上也應強調系統性和完整性。同多數西方國家相比,我國會計專業教育水平、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職業道德水平還較低,遠達不到可完全依賴企業會計準則進行規范的程度,因此,過多的政府干預和制定統一的會計制度也成為必然。
二、會計準則制定應注意的問題
今后我國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大體思路是取消行業會計制度,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逐漸并軌,全面實現會計準則模式。但并軌并非簡單疊加,而需要一定時期的磨合才能實現。正如楊時展教授認為的:“這些特色是中國目前一時還無法避免的。得有一些時日來慢慢加以淡化,因此,逐步地、有意識地讓它和國際接軌,讓它有利于國家生產力的發展。”筆者認為,制定會計準則應考慮以下問題:
首先,研究建立申國會計準則理論框架。制定會計準則離不開理論指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西方國家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發布的原則公告,為我們提供了借鑒。我國會計準則理論框架應包括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會計確認和計量、會計報告與報表列示五個方面,并對其進行解釋,作為基本會計準則的附件,可以“會計準則應用理論結構”來命名。
其次,對現有的企業會計制度進行適當修改,試行后歸并為會計準則,形成在基本會計準則指導下的三套具體會計準則,即企業具體會計準則、政府具體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
再次,會計準則仍可由財政部會計司來制定,這主要出于以下考慮:會計司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還組建了國內的專家顧問組和由德勤會計公司組成的國際專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