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是聚集企業的信息,并進行內部調度和向外部投資者傳播的系統中的重要部分,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企業內部會計數據是有效企業管理的必要條件,而企業會計數據的外部傳播則影響經濟體系的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穩定。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貸款決策和資本配置都部分取決于對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負債水平以及其他公開發布的企業財務數據的評估。從金融穩定性的角度,風險測量和信息披露反映了企業的經濟實質,是支持市場約束和監管約束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和改進會計制度是維護金融穩定、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財務報告的作用財務報告是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危機指數等有關信息的機制,是金融基礎設施的最基本元素。財務信息具有雙重的作用。
首先,財務信息具有信號作用,有助于識別對經濟資源的最有效利用,因而是評估風險和預期收益的基礎。
其次,財務信息具有控制作用,有助于控制對經濟資源的有效使用,是資源配置和市場約束的基礎。
從這兩個方面看,財務信息對于有效配置資源、維護金融穩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缺乏有意義和可靠的財務信息,金融系統就無法有效和穩健運作。財務報告的質量對金融系統的功能和經濟資源的配置都有較大影響。財務報告的缺陷暴露時,會破壞市場參與者對金融系統的信心,導致金融危機。安然事件證明,即使是最先進的金融系統也無法避免財務報告的缺陷。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例子說明,企業在經營中極少向市場和交易對手披露關于其危機指數的信息加劇了危機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更說明財務報告的缺陷具有廣泛的危害性,缺乏透明可靠的會計信息是助長亞洲金融失衡和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金融系統的結構變化更進一步提高了財務報告的重要性。
首先,從關系銀行到交易金融的逐步轉變增加了公開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其次,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增加了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第三,大量的金融創新使得資產負債表更加復雜,不易讀懂。
最后,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的發展,市場參與者對風險和收益的看法成為經濟活動和商業波動更重要的動力。當原始財務信息不易獲得或者被扭曲時,一些破壞式的金融繁榮就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所以,在這些變化面前,財務報告不僅更加重要,也更加富有技術挑戰性。
二、會計標準的價值會計處理影響監管部門和市場參與者在評估企業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暴露時所使用的財務數據。
在原理上,是企業的商業價值和經濟特征決定了企業的預期現金流,二者獨立于關于風險測量和信息披露的會計準則。但事實上,財務報表中所使用的會計慣例對于理解和判斷復雜的企業情況,測量風險暴露具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對企業實際經濟情況的測量和報告常常是通過發布會計信息的方式進行的。例如,對銀行不良貸款的評估受貸款分類標準的影響;對商業兼并和收購的市場分析受所使用的會計處理方式的影響,盡管會計處理可能與并購交易本身無關。如果提供給監管部門和市場參與者的會計信息能夠正確指導他們的決策,這些信息就必須能夠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反映當前經濟環境對其財務狀況和風險暴露的影響。如果會計處理沒有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和風險暴露,就會扭曲市場所能夠獲得的信息和基于信息所產生的激勵,掩蓋和擴大企業存在的問題。企業財務報表中資產和負債的定價和會計處理準則對于反映風險暴露非常重要。我國現有的會計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歷史成本會計”,衡量的是金融資產和負債在發生時的價值,只有當這些資產和負債需要進行交易時,才根據市場條件對其進行重新定價,這意味著非交易項目的實際經濟價值減少并沒有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采用歷史成本會計法,“銀行賬”上銀行貸款的真實價值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都被掩蓋了,財務報表所揭示的信息沒有反映銀行真實的風險狀況。1999年開始,我國開始推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其目的就在于能夠更為準確地評估銀行的不良資產規模和風險暴露情況,加強銀行的風險管理。
從會計處理的角度,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所反映的資產和負債的范圍有兩方面對于金融穩定和金融平衡是特別重要的。
首先,財務報表的合并應該確保能夠反映企業真實的經濟風險暴露,而不能忽略由表外工具或特設機構(SPV)所產生的結果。
其次,終止確認原則應該確保當資產和負債從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轉移時,已不再會產生相關的經濟風險暴露。確保會計標準能夠正確反映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也反映出會計的兩個目標-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的矛盾關系。由于金融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增加了金融業務的復雜性,也增加了會計的技術挑戰性。監管部門、政策和標準制定部門需要不斷完善會計標準,使其適應金融結構的變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