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原則”一詞來自西方國家,最早見于1890年美國的會計文獻,但真正受到美國會計界的重視是在1930年以后。隨著會計理論和實務的不斷發展,如今會計原則已成為各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的主要課題。在多數國家,“會計原則”一詞又被改稱為“會計準則”。近些年來,會計準則也逐步為我國會計理論界所重視,并正在努力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會計準則體系。
一、會計準則的涵義
什么是會計準則?至今國內外會計界看法不一,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
?。ㄒ唬﹪鈺嫿珀P于會計準則的幾種不同認識
1、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術語委員會于1853年公布的第1號《會計術語公報》指出:原則是“所采納的或定稱的一般法則,當作行動的指針;行為或實務確立的一個基礎……”。這是美國會計職業團體對會計原則所下的最早定義。從這個定義理解,會計原則是會計行為的指針,是會計行為或實務所賴以確立的基礎。
2、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原則委員會于1970年發布的第4號說明書指出:“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揉合了某一特定時刻有關下述事項之一致見解;何種經濟資源及義務應依財務會計而當作資產及負債入賬,資產及負債之何種變動應予入賬,這些變動應在何時入賬,資產及負債及其間之變動應如何衡量,何種情況予以披露,以及應如何披露,乃至應編制何種財務報表等?!痹谶@段敘述中,明確指出,會計原則就是關于資產、負債及其變動如何確認、計量、記錄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見。
3、美國西德尼。戴維森主編的《現代會計手冊》中曾對會計原則下了這樣的定義:“會計概念是通過會計原則來體現的,而會計原則則可以認為是恰當地進行會計工作的規范?!庇纱丝梢?,會計原則一方面體現了會計概念;另一方面,又是進行正常會計工作的規范。
4、美國P.H.沃爾金巴克等著《會計原理》一書,認為“公認會計原則這個術語具有一種會計指導方針的廣泛涵義,從最基本的觀念、準則直到詳細的方法和程序。它包括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每一方面的原則。”這里是對會計原則從更廣泛的范圍來下定義的,會計原則是從會計理論到會計方法和程序的一種指導方針。
5、美國會計學家艾利克。L.柯勒主編的《會計辭典》指出:“會計原則者,有關會計理論與程序之原理是也。其目的在解釋通行會計實務,并為選擇會計程序之指標?!边@里也是對會計理論方面下的定義,會計原則幾乎等同于會計原理。
6、美國會計學家W.B.梅格等著《會計學——營業員業決策的基礎》一書中,認為會計原則是“在編制財務報表中有助于達到可理解、可信賴和可比較的目標所遵守的準則或指南,也用于判斷會計方法是否可以接受的標準?!边@個定義把會計原則看成是編制財務報表的指南和判斷會計方法的標準,完全從實用主義的觀點出發,未免過于狹窄。
7、日本番場嘉一郎主編《新版會計學大辭典》的定義是:“會計原則是經濟社會中給企業的會計實踐指明方向的路標,是企業進行會計活動的指南。”這個定義是從會計實務出發而提出的,會計原則是指導會計實踐的指南。
8、在西方國家最早采用會計準則一詞的,是1940年美國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所著《公司會計準則緒論》。在這本書中指出:“會計準則之本身,非即為會計方法與程序,但為會計方法與程序之指南針耳。”這就是說,會計準則并不是具體的會計方法與程序,而是它的指針。
根據以上八種定義,基本上根據了國外會計界關于會計原則(或準則)的整個看法。大體上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廣義方面理解,會計原則是從會計理論到會計方法和程序的一種指導方針;從狹義方面理解,會計原則是恰當地進行會計工作的規范,即指導會計實踐的指南,更具體地說,就是關于資產負債及其變最如何確認、地量、記錄和揭示的規范。國外所以要判定會計原則,主要有兩個原則,一是指導會計人員恰當地處理會計事務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二是使會計信息的指導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
?。ǘ┪覈鴷嬂碚摻珀P于會計準則的幾種認識從我國會計理論界來看,關于會計準則的定義,大家也有一些分歧,大體上有以下幾種看法:
1、《中國現代會計手冊》一書中指出,會計原則是“指導會計工作的理論思想方法政策和技術標準的總稱?!瓡嬙瓌t,就其包括的內容來說,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既包括會計處理的一般原則,又包括會計處理的方法和程序?!?br>
2、楊紀琬同志認為:“我現在所講的會計準則,一般是指財務會計準則,從這個前提出發,會計準則的涵義一般定義為: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規矩,處理會計業務的準繩?!?br>
3、婁爾行等同志認為:“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的經驗總結,是指導會計工作的規范?!?br>
4、葛家澍同志認為:“企業財務會計準則是企業會計核算的規范?!?br>
根據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準則的以上看法,也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會計準則主要是會計核算方面的規范,包括對會計核算起到指導作用。另一種看法認為會計準則是指導整個會計工作的規范,不僅僅是會計核算,還包括管理會計方面,也要建立會計準則。
從國外經驗來看,會計準則主要是指財務會計方面的準則,不包括其它方面,但結合我國情況,由于我們把會計看成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會計準則也不能不考慮會計核算以外的會計工作,但目前主要是指財務會計準則。所以,對于會計準則的定義,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它是會計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進行會計核算的規范,是處理會計業務的準繩,也是指導會計工作的理論思想。”這樣表述,比較全面,并且突出了重點既考慮了財務會計準則的內容,也考慮到將來建立管理會計準則的情況。由此可見,有了會計準則,對于會計人員來說,在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中就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統一的要求,便于會計人員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有利于加強會計工作的統一性。會計準則也是各單位核算財務收支、確定經營成果和編制會計報表必須遵守的規則,有了會計準則,各單位的會計報表和經營成果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核算基礎,便于檢查分析和相互對比,有利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會計準則還是檢查和衡量各單位會計工作好壞的尺度,有了會計準則,審計人員就有了統一的依據,有利于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工作作出恰當的評價。總之,會計準則是會計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指導,也是會計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會計準則的特點
會計準則的涵義決定了會計準則的特點,會計準則一般具有理論性、實踐性、發展性、整體性、規范性和權威性等特點。
三、會計準則的結構
所謂結構,就是指形成整體的各要素(體現在會計準則上就是會計準則的條目)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各要素如何相互聯結、相互依賴,構成一個完整、嚴密的體系。由于會計準則是關于價值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規范,無論在確認、計量和報告這三個環節之間,還是在資產、負債、權益等存量,以及收入、費用、收益等流量之間,都有相互依賴、相互作用關系,因此,會計準則的內在本質決定會計準則應具有一定的結構。
會計準則的結構,從世界范圍看,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采取形成結構的方式,如日本的《企業會計原則》就分成一般原則、收益表原則和資產負債表原則三部分,具有明顯的結構特征,我國臺灣省的準則也有類似的結構安排;另一種是不分層次結構,按照每個專題分別制定。采用這種方式的有國際會計準則、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以及英國的《標準會計慣例公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近來各國在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呈現這樣一種趨勢,即普遍關注會計準則的理論基礎和內在邏輯問題。會計準則形成一定的結構,有如下好處:首先,具有一定結構的會計準則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部分,且形成一定的層次,可以使各層次之間形成統馭關系,使各部分之間形成聯接關系,有助于各層次、部分間相互制約、相互印證,避免由于各自相互獨立,互不牽連而形成的錯誤和疏漏,可以提高會計準則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的嚴密性。其次,企業的經濟活動多種多樣,而會計準則具有相對穩定性;另一方面,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不斷補充,不斷完善,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因此,從時間進程看,會計準則不可能適應任一時點會計實務的需要,特別是針對某一特定業務的具體會計準則更是如此。那么,具有一定結構的會計準則,有助于會計人員在制定示范會計核算制度時,根據基本會計準則的精神,在基本會計準則的指導下,設計出適用的會計核算程序,這樣會有助于會計準則的執行。
既然具有一定結構的會計準則有如此好處,那么結合到我國會計準則,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結構呢?在我國會計準則制定之初,關于會計準則的層次,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兩層次論,即會計準則包含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層次;一種是三層次論,具體又可分為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把會計準則劃分為會計假設、指導性準則和業務性準則。會計假設并入會計準則是為了明確建立會計信息系統所依據的前提條件;指導性準則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指導思想,包括節約準則、經濟效益準則、政策性準則等;業務性準則是確定會計信息處理和生成的規范,包括歷史成本準則、配比準則和收入實現準則。
會計假設具有公理的性質,它反映了會計核算的本質規定,是會計學中的元理論,因此,會計假設不能作為會計準則的內容。會計假設作為高度抽象的概念,對會計核算的規范作用是其具體表現作用,雖列入會計準則中,但這已不是會計學中的會計假設了。如貨幣計價是四個會計假設之一,體現在我國的會計準則中,就是要求人民幣計價,人民幣計價就是一項會計準則,但貨幣計價仍然是一個會計假設。因此,這一意見有其不合理性。
第二,把會計準則劃分為基本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計量、編報準則和具體業務準則三個層次。
對會計準則中包含的會計要素準則的層次,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分析。(一)從會計準則的目的來看,會計準則是對價值的各種要素予以確認,顯然會計核算確實是以要素的明確定為前提的。但就會計核算的實際過程來說,具體業務會計準則是其基本依據。因而會計要素具有更多的理論意義,不應作為會計準則的一個層次,應對會計要素的理論進行單獨的研究。(二)由于我國當前會計準則研究薄弱,將會計要素納入會計準則,并對各要素的定義和計量制定出規則,難度太大。(三)在應用準則的規定中,會涉及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因此,再單獨將會計要素作為單獨一個層次也無必要。
第三,把會計準則劃分為基本準則、一般準則和具體準則三個層次?;緶蕜t包括獨立經營準則、經濟效益準則、計劃準則等;一般準則包括會計分期準則、會計主體準則等;具體準則包括會計核算、會計控制和會計分析準則。
通常,我們所指的準則是會計核算準則,會計核算準則是關于價值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準則。由于會計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處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的依據,所以會計核算準則不應包含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有關方面的規范。因此,這一觀點也不可取。
通過以上對各種意見的分析,我國會計準則從縱向上,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和應用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又分為通用業務會計準則,財務報表會計準則、特殊業務會計準則和特殊行業會計準則。從橫向上,每一具體會計準則一般包括引言(準則范圍)、定義(某準則涉及的概念)、一般確認原則、一般計量方法、一般報告原則、一般提示事項、附則(解釋權和生效日期)七個部分。
我國會計改革與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會計工作,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隨著政治的變化,會計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我國的會計改革
我國歷次的會計改革在很大程序上表現為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建國以來,我國會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ㄒ唬┑谝浑A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業統一的會計制度新中國成立之前,各行業、各企業的會計制度都不統一,既沒有全國性的會計準則來規范各行業的會計工作,又沒有各行業的統一會計制度規范系統內各單位的會計工作。如何設計出適應社會主義會計工作的會計制度,成為當時主管全國會計工作的財政部會計制度司所面臨的新課題。
建國初的三年,主要解決會計制度不統一的問題。1950年,財政部為了適應新建的各級人民政府和各個行政、事業單位管理預算基金的需要,制定和發布了《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和《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務政經濟委員會規定,中央各主管部門要分別制定所屬企業的統一會計制度,從而結束了會計制度上的無政府狀態。1951年和1952年,中央財政部曾連續兩次召開全國性的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會議,制訂了國營工業企業、建筑企業、建設單位和國營農場等單位的一套完整的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為我國計劃經濟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接著在“一五”時期,對已建立的會計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門分別制定了適合本部門生產經營特點的成本核算制度。
1958年至1959年,會計工作受大破大批“煩瑣哲學”思想的影響,一些人提出會計制度越簡化越好的錯誤主張,實行所謂“以表代賬”,甚至搞“無賬會計”,會計制度設計工作受到嚴重破壞。例如,有的主管部門把20多個財會制度簡并為一個制度。許多企業單位會計機構被撤消或合并,大批會計人員下放勞動或調離工作崗位,破壞了會計工作的正常秩序。1960年至1966年,由于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的道理。理論界批判了“無賬會計”的錯誤作法,使會計制度設計工作又得到重視。在這一段時間,財政部擬訂了一些新的會計制度,如《建設單位簡易會計制度》(草案)、《國營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原理》等。
1978年開始,隨著全國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國會計制度的設計出現的新的局面。例如,1978年國務院修改頒發了《會計人員職權條例》。
?。ǘ┑诙A段:1979年-1992年,部分借鑒國際慣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于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一些外商紛紛到我國投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大量涌現。但是,我國企業當時實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業的會計制度,特別是三段平衡式的資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外方人員在會計核算和利用會計信息方面有很大困難,迫切需要出臺新的制度來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于是,財政部于1979年11月起草了《關于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1982年2月又起草了《中外合資工業企業會計制度調查綱要》,6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廣泛征求意見后,于1983年3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草案)》和《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試行草案)》,并印發到全國試行。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又參照有關法規、法律,終于在1985年3月4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于1985年7月1日開始施行。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是新中國第一部參照國際慣例設計的合新的會計制度,它與以往的國營企業會計制度相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1)明確規定了合法性原則、一致性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原則這五項原則作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2)把資產、負債、資本、成本、損益定為會計的基本要素。(3)確定了“資產=負債+資本”的平衡公式。(4)成本核算方面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作為工業企業成本項目,并將管理費和作為期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5)允許企業經過批準后采用加速折舊法。(6)規范了無形資產和開辦費的核算方法。(7)明確了收入確認原則。(8)將財務狀況變動表規定為除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以外的第三大對外報表。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適用于我國境內設立的各個行業所有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淡化了行業色彩,突出了會計核算的實質內容,實際上樹立了一個不同行業通用會計規范的典范。與此相適應,財政部制定并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根據這項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按季、按年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以及一些附表,從而使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進一步具體化。
在這一會計制度中,凡是與國際慣例相類似的會計程序與方法盡量采用了國際上通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例如無形資產與開辦費的攤銷、加速折舊法在限制條件下的應用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會計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開端。
?。ㄈ┑谌A段:1992年-1997年,廣泛借鑒國際慣例隨著外商在華投資的增加,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已不是獨有的組織形式,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層出不窮,統一規范上述三類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核算顯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時,由于財政部198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時,我國涉外經濟法規不夠健全,以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對于一些應當加以規范的會計實務未能予以規范。財政部在總結實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經驗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于1992年8月10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用以取代《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于1992年7月1日實行。
該制度在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具體規定中更為廣泛地借鑒了國際慣例。例如:企業可以根據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年末金額提取3%的壞賬準備;準許對因殘次、陳舊、冷背等原因造成的商品、產成品和自制半成品可變現凈值低于賬面實際成本的部分作本年損失處理;采用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相分離的作法,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時間性差異;允許對占被投資企業資本總額25%以上且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影響力的長期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明確了采用加速折舊法時僅限于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兩種;以及在投資人權益的核算與列示方面、匯兌損益的處理方面適當采用了國際通用做法。
財政部還于1992年5月25日發布了《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并與國家旅游局聯合制定發布了《外商投資旅游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于1994年7月20日發布了《外商投資企業分行業會計報表及其編制說明》,從而使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處理規范逐步得以完善和更便于操作。《外地人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等涉外會計規范的發布和實施,對其后內資企業會計制度的全面改革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股份制試點企業計會制度》的施行是另一項較為廣泛地借鑒國際慣例的會計制度改革。1992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體改革委聯合頒布了這一制度,并從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試點企業施行。其主要內容與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基本相同,只是在個別方面有些區別。例如:會計要素中的投資人的權益改為“股東權益”;提取壞賬準備的范圍不包括“應收票據”,且提取比例改為3‰-5‰;企業對外投資只有在占被投資單位資本總額50%以上時才采用權益法核算等等。我們可以看出,《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也在諸多方面借鑒了會計的國際慣例,從而開創了我國內資企業實行適合商品經濟需要的會計制度的先河。
此后,1992年11月財政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而且陸續出臺了大量借鑒國際慣例的分行業會計制度。這一改革較之《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影響也更深刻?!镀髽I會計準則》于1993年7月1日開始生效,它對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與報告提出了在原則要求。它把全國各行業的企業會計工作統一到一個標準上,實現了會計指標的工程統一。為了規范和加強股份制試點企業以外的各行業內資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1992年起財政部陸續制定并發布了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交通運輸企業、旅游飲食服務企業、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農業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企業、金融企業、保險企業、電影、新聞出版企業等14個行業會計制度。這些制度解決了改革前由40多個分行業按所有制成分區別的會計制度中有關會計指標不可比的大問題。新的行業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中,有5%以上屬于共性科目。它在借鑒國際慣例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各行業的特點和政策要求。
?。ㄋ模?997年至今,構建按經濟業務統一規范的會計準則體系《企業會計準則》和分行業會計制度實行之后,由于不同行業財務報表項目有所不同,在上市公司信息揭示,企業兼并以及財務報表合并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不便。為了增強財務信息的可比性,規范財務信息的披露,建立一套適用于不同行業的所有制形式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一階段,不僅要制定企業會計的30多個具體準則(包括通用業務準則、特殊業務準則、特殊行業準則和會計報表準則),還要制定《核算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形成配套。這一階段是以《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交易的披露》的發布為正式開始的標志。
二、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到90年代初,我國一直用會計制度指導和管理全國的會計工作,而沒有成文的會計準則,這和實行中央集權管理的產品經濟條件相適應,在歷史上也曾經發揮過很好的作用。隨著我國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走上正軌,以及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原有的分行業、分所有制形式的統一會計制度模式已顯然很不適應,要構建新的會計核算規范,會計準則是較為恰當的形式。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力度逐漸加大,國際經濟對我國的影響已越來越大。為了便于外國資本進入我國,同時,也便于我國的企業走向世界,我們應當在會計上向國際慣例靠攏。因此,比照世界上多數經濟發達的國家的做法,制定會計準則,以取代統一會計制度,勢在必行。
1987年以前,會計準則沒有成為一個受關注的問題。當時會計界經常談論會計改革,但主要集中在會計管理體制等改革上,只有少數文章討論改革統一會計制度,建立會計準則問題。1987年中國會計學會召開年會,提出中國會計學會1987——1990年度科研規劃和近期重點研究課題,并成立了7個專題研究組,負責組織力量進行重點課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會計原則及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組”(后改為“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準則研究組”)。至此,會計準則的研究進入了有組織的階段。在這一形勢下,財政部會計司(當時為會計事務管理司)于1988年10月31日成立會計準則課題組,召開了準則組的第一次會議,研究制定會計準則的有關準備工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研究,包括參加了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課題組于1989年1月在上海召開的會計準則專題研討會,財政部于1989年3月8日發布了《關于擬定中國會計準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于擬定我國會計準則需要研究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征求意見稿)》兩份文件。可以說,這是我國制定會計準則過程中最早的公開文件。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講解》一書附錄二所載的“會計準則大事記”,會計準則課題組在全國范圍內征求意見的同時,財政部內部也經過一定的程序,研究會計政策并制定計劃,同時,1989年10月和11月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委軟科學基金先后批準了會計準則課題組的課題立項,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討論后,1990年4月,會計準則組正式提交了第一份會計準則的草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準則(草案)提綱》。并于1990年11月和1991年11月25日,在充分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作了兩次修訂,第三稿為《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基本準則(草案)》。為了對“基本準則”進行深入的討論,以便正式發布和組織施行,1992年2月26日-28日,財政部在深圳市召開了第一次會計準則國際研討會。此后,除繼續修改、完善正在制定中的會計準則外,財政部為在未來更好地施行會計準則,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活動。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1992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以第5號部長令的形式,簽發了《企業會計準則》,要求1993年7月1日起施行。這樣,我國基本會計準則正式出臺。以會計準則取代統一會計制度的改革,初步取得成功。
基本會計準則頒布后,為了付諸實踐解決其操作問題,財政部很快組織制定了13個行業會計制度。但是,盡管這些制度都一再宣稱是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依據,但在思路和要求上,與原先的統一會計制度并無二致,只不過一些具體的會計處理上有所變化。這樣,其本會計準則的發布,只是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會計實務依然我行我素。
為了徹底改變這一局面,真正實行會計準則,財政部會計司加快了具體準則制定的步伐。1993年下半年,財政部會計司改變了工作方向,集中幾乎全部的力量,從事具體準則的制定。并成立了國外專家組和國內專家組,國外專家組由德國際會計公司擔任,國內專家組的成員共10人。
自1994年2月14日起,財政部會計司正式開始公布具體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至今,已先后發布了6批共30份具體準則的征求意見稿。在全國廣泛征求意見和討論的基礎上,財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始陸續出臺了9個正式的具體準則,它們是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債務重組、收入、投資、建造合同、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的非貨幣性交易。
我們可以預料,在近幾年內,會計準則制定的工作將暫告一個段落,下一步就是具體準則的組織實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