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走過了以耕地和畜牧為基礎的農業時代;以發電機和燃料為基礎的工業時代,1946年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的問世,加快了現代文明的步伐,把人類社會帶進了一個以計算機及其網絡為基礎的、嶄新的信息時代。現代會計從理論到實務的各個方面都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會計電算化迅猛發展。然而,從事會計電算化教育的同仁,可能或多或少地品嘗過“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的困惑,學習會計電算化的同志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迷茫,常有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這些現象證實,會計電算化教學研究刻不容緩,這里就筆者所思考的幾個問題求教大家。
一、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的組織思想——“觀念先導,方法統貫始終”
現代教育理論表明,教育是有目標的一項人類社會實踐,其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文化活動。學校教育的目標又是可以用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來表述的,因而,最佳的教學方法便是在考慮教育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從所期待的教學結果進行逆推。我國傳統的會計教育將重點放在處理會計數據的程序上,把會計看作是一門技術而不是知識的集合體,受其影響“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很容易“隨大流”,偏向會計軟件的操作技術或會計核算軟件的程序設計,名為“會計”電算化,實為會計“電算化”,完全模仿手工會計作業,根本就沒有從會計的角度考慮如何優化。使一些根本不懂會計的計算機從業人員也自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會計電算化專家了,而會計師反而因懼怕計算機的“深奧”而“退避三舍”,這樣的教學,難免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如果不落“俗套”,在教學內容上作些調整或創新,則教學內容不僅“多”而“繁”,甚至還顯得有些“雜”,難以以一根主線統貫所有教學內容,不能形成前后一貫的理論體系。
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在不斷地探索,試圖尋求解決矛盾的辦法,現已基本確立了“觀念先導,方法統貫始終”的指導思想。筆者認為,會計電算化是觀念與過程的統一,即會計電算化首先是一個現代化的會計觀念,其次它還是一個變化的過程、發展的過程和創新的過程。作為一個觀念,會計電算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知覺和判斷,有助于人們改變對會計信息系統的看法,將原本視為一個獨立子系統的會計信息系統納入到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之間,成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各個子系統間聯系的紐帶,這就使得現代會計工作深深地嵌入到企業的基本經營活動之中,徹底消除了財務和業務“兩張皮”的狀況,實現財務和業務一體化管理。把會計電算化視作一個過程,則大大寬泛了會計電算化的研究對象,因為,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中的所有事項,統統納入會計電算化的研究視角。為教學的方便,筆者作了如下歸納:會計電算化概論、商品化會計軟件及其應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會計電算化控制和管理、會計電算化系統開發原理、會計電算化系統開發實例、Excel與會計分析、我國會計電算化最新進展綜述(王鍇,1999)。各部分內容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貫通,其貫通的主線就是會計電算化過程中的方法,通過方法將所有教學內容牢牢地拴在一起,使方法教育貫穿整個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的始終,以便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求得更經濟的教學效果。
二、在實驗教學中尋求理論的歸納、內化與拓展
學習理論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以往的教學實踐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經驗告訴我,要激發學生學習《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興趣,必須充分利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輔助電化教學,增加上機實驗操作時數。引導學生在應用的基礎上尋求理論的歸納、內化與拓展,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逐步領悟到:理論不可能提供現成的運用于實際工作的結論,而只是作為一種方法或思維工具,幫助和啟迪掌握理論的人去作出科學的推論。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在深層次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才能夠有所創新。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實踐業已證明,以圖文聲像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不僅能夠使教學內容和形式生動活潑,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誘使學生在感情上和行為上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學習、積極思維,達到開發智能的目的,而且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整合教學資源,配以素質教育觀念,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發展智能。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總結操作方法,培養學生駕駑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實際會計工作中,自覺用足、用活現存的計算機及其網絡資源,促進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發展。如在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實驗中,不能僅著力于個別故障的排除,而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故障現象,了解屏幕提示信息的含義,歸納其方法。有意識地點撥他們加強對計算機硬件的電路圖和計算機專業英語的知識拓展;在商品化會計軟件的操作實驗中,因為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會計軟件,所以很可能會出現“教過就會,沒教過就不會”的情況。此時,教師的主要職責就在于點撥學生把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計算機操作技術整合起來,運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解釋會計軟件操作的一般步驟。這樣,通過兩三個會計軟件的操作,學生自然會領悟不同會計軟件操作方法的大同小異性特征。如果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對商品化會計軟件的通用操作方法進行書面總結和討論,則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保證其操作適應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是很有裨益的。必須強調,我們不應該只知道用電腦,更重要的是還要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正如著名教育家勞厄所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
三、尋求學習者的幫助——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自修效率,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明顯受其態度的影響,這是人所共有的經驗。只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并未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因為教育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受各種變量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就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所謂學習態度是指影響學習者行為選擇的一種內部狀態。這種“內部狀態”的形成非朝夕之功,而是在長期的生活情境中逐步累積整合的結果,因此,為人師者要善于取得學習者的幫助——使學習者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習,非常困難,但非絕無可能。因為,據筆者觀察,許多教師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因而,張嘴是說教式的大道理,閉口是“我是為你好”的陳腔爛調。很少有人看到,只有在尋求學習者幫助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更快、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著名心理學家加涅的研究表明,旨在說服教育的言語陳述對態度的改變往往是無效的。而在提供一個行為榜樣的基礎上顯示合乎期望的行為和觀察成功的結果,對學習者的態度則常常有直接的積極影響。由此可見,教師的觀念不僅必須轉變,而且“為人師表”顯得格外重要。我們不僅要尋求學習者的幫助——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自修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身的修養,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傳授知識不能僅局限于教材,而應隨時將教師自己的學習體會,知識的積累以及如何應用等方法教給學生。用一位學生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可以原諒老師的吹毛求疵,但決不能容忍老師的不學無術”。只有學習者的態度端正了,才有可能使學習成為一項自覺的行為,為搞懂一些問題,自己查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做實驗,增加實際體驗和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加深理解書本上或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與方法,最終達到對所學內容能夠融匯貫通,使其成為完全屬于自己掌握的知識。
四、對會計電算化學習方法的總結
“工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會計電算化的學習一刻也離不開正確的學習方法。為此,筆者作了一點簡要的總結。
1.唯物主義方法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判斷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會計電算化產生于人類會計工作的實踐。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用全面的、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分析會計工作中應用計算機的各種問題,經過提煉、上升為會計電算化理論,反過來,理論又通過實踐來指導人們的會計電算化工作。一切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會計電算化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提到的理論聯系實際不是簡單地舉例說明或上機操作,而是要弄清其來龍去脈,理論淵源,從而樹立正確的認識,得出正確的結論。
2.辯證的方法
在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進程中,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上,都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定論,需要研究,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辯證地看問題,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分析、研究這些問題,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3.系統的方法
實現會計電算化的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的許多問題很復雜,我們必須運用系統的觀點來分析和研究。所謂系統的方法就是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和分析會計電算化的全過程。所謂系統的觀點就是要根據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系統性特征,從整體上著眼于系統與環境、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間相互關系,以求整體優化,主要包括:整體觀點、“開放性”與“封閉性”觀點、封閉則消亡的觀點、模糊分界的觀點、保持“體內動態平衡”的觀點、信息反饋觀點、分級觀點、不斷分化和完善觀點、等效觀點。
4.數學方法
數學是關于量及其關系的科學,是理論抽象、推導和計算的工具。會計與數學本來就是同源分流的關系。隨著現代會計的發展,會計活動已經離不開數學方法的運用,特別是數學中的統計分析、線性規劃、網絡計劃技術、回歸分析、對策論等方法都給用于決策的信息的有效性帶來重要影響,“這類預測方法對經營者預先決定未來的路線,也就是預測未來的狀況和挑戰,非常有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更加便利了這些方法在會計中的應用,特別在未來的管理型會計軟件中,更有必要采用這些方法。
5.多種學科相融合的方法
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已經深入到各個學科領域,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也不例外,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邊緣學科,需要融合其他學科的精華,才能有所發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計算機科學、外語、數學、管理科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