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互聯網時代,人類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隨之受到了深刻的影響。由此,當前部分學者認為: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現行的會計基本假設將會受到實質性的沖擊。“沖擊論”構建的基本點在于,人類社會將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網絡經濟時代,經濟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其直接論據是網絡經濟時代虛擬企業的出現和電子貨幣的大量使用,將會挑戰會計基本假設的有關內容。但筆者對這種“沖擊論”持質疑的態度。
一、網絡技術創新是否挑戰會計基本假設
按照“沖擊論”的說法,人類將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網絡經濟時代。這種說法隱含一個前提,即人類社會經濟劃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網絡經濟等。實際上,人類社會經濟還有一種劃分,即人類社會經濟劃分為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這兩種劃分的區別在于劃分的標準不同:前者按照社會經濟的主導技術因素;后者按照經濟的本質屬性。筆者認為,按照經濟的本質屬性的劃分方法對研究經濟環境對會計發展的作用更加有意義。
首先,對于經濟的主導技術因素(即象征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的本質屬性二者而言,后者更加深刻地影響著會計理論及會計實務。第一,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學習前蘇聯,實行分部門、分行業、分所有制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盡管當時我國的經濟水平不可與其同日而語,但是兩國的經濟屬性一致,都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第二,前蘇聯和美國相比,當時雙方都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但是會計理論卻大相徑庭,這主要是因為兩國的經濟本質屬性不同:前者系計劃經濟;后者系市場經濟。第三,我國1993年財稅體制大變革,包括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變革,正是發生在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為此筆者認為,網絡經濟的出現屬于技術因素的創新,未必一定挑戰會計基本假設,關鍵在于網絡經濟時代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否改變。
其次,網絡技術創新使得社會經濟從傳統工業經濟的迂回經濟轉換到網絡經濟時代的直接經濟(其典型代表是電子商務),這種轉換克服(但不是消除)了迂回經濟中間環節的大量物耗,大大降低了有關的交易成本。但是這種轉換并沒有實質性地改變資本增值運動的本質特征。而現行的會計理論及方法體系,特別是會計基本假設正是根植于發達商品經濟并服務于發達商品經濟的。為此,網絡經濟時代會計基本假設尚無變革的依據和動力!
二、虛擬企業是否挑戰會計基本假設
虛擬企業(Virtual Corporation,也譯為“網絡公司”)是美國的米切爾和貝爾于1994年3月率先提出的,他們認為虛擬企業是“為完成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等任務而由眾多的企業相互聯合形成的一個合作組織形式”。虛擬企業利用電子信息打破聯合企業間的時空間隔,屬于臨時性的結盟且分合迅速,目的在于利用變化多端的市場機會。虛擬企業明顯地呈現出多元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為此,部分學者認為,虛擬企業的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將會對會計主體假設產生沖擊,而虛擬企業的臨時性以及分合迅速將對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產生沖擊。而筆者認為,虛擬企業尚不能納入現代會計核算的范疇,也就談不上它對會計基本假設產生沖擊了。
第一,虛擬企業作為一個虛擬的臨時性的合作組織形式,無法提出一個完整的會計目標的概念。①從國家的角度:虛擬企業的虛擬性使得政府無法對其進行監管,但是國家若監管好全部的組成虛擬企業的實體公司或實體企業,完全可以達到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目的。而且在網絡經濟時代能夠實實在在地執行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依然只是原有的實體公司或實體企業,國家不需要虛擬企業提供會計信息。②從企業外部的債權人和投資人角度:網絡經濟時代,債權人和投資人進行信貸和投資的對象依然是實體公司或實體企業。由于虛擬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企業外部債權人和投資人無法對其進行信貸和投資,因此就談不上虛擬企業對外提供有利于債權人和投資人決策的財務信息的需要。③從內部管理者的角度:虛擬企業的高層人員只是一些原來實體公司的首腦精英,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組建虛擬企業。但是一旦交易完成,虛擬企業就消失了。整個虛擬企業并沒有統一的經營戰略,也不存在統一的內部管理者,這樣內部管理所需的信息就極為有限。由此可見,虛擬企業并不能提出一個完整的“會計目標”的概念。
第二,虛擬企業和實體公司是網絡經濟時代社會經濟的兩面,一面是虛的,一面是實的。為此,筆者認為,若將虛擬企業納入會計核算的范疇,就會產生以下兩個問題:①同一事物通過虛實兩方面的反映,重復了大量的會計核算,浪費了社會資源;②虛擬企業的會計信息是不夠可靠、不夠全面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網絡經濟時代我們只要緊緊地抓住實實在在的一面,依然可以實現會計目標。綜上所述,虛擬企業不能提出完整的會計目標,而只是兩個或多個實體公司的“倒影”,尚不納入現代會計核算的范疇。故而根本談不上虛擬企業對會計基本假設有關內容的沖擊。
三、電子貨幣是否挑戰會計基本假設
人類進入網絡經濟時代,經濟生活中出現了電子貨幣這一新鮮事物,電子貨幣又稱數字現金,是在銀行電子技術高度發達基礎上出現的無形貨幣。部分學者認為,電子貨幣的出現并最終代替紙幣,使得貨幣無紙化、虛擬化,對貨幣計量假設產生沖擊。筆者對這種觀點持懷疑的態度。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的必然產物。在貨幣發展史中,黃金到紙幣的轉變是一種足值貨幣到符號貨幣的轉變,而紙幣到電子貨幣的轉變僅僅是一種符號貨幣到另一種符號貨幣的轉變。馬克思曾提到,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想象的貨幣或觀念中的貨幣,也就是一種人們頭腦中的符號。因此,紙幣到電子貨幣的轉變是一種符號貨幣到另一種符號貨幣的轉變,并不會影響到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是一種想象的、觀念中的貨幣的本質特征。為此,筆者認為電子貨幣無法挑戰會計基本假設的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