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二金”工程的啟動,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掀起了新高潮。作為在國家計委立項并獲批準的第一個金字號工程——“金審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日前,記者走訪了審計署計算機技術中心主任王智玉。
正確認識審計
審計是從第三者的角度對財務活動進行的再監督。其實,任何單位內部都有監督體制,審計之所以被廣泛接受,是因為政府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財務經營活動備受納稅人關注,需要權威的獨立部門嚴格監督。在防止財務經營作弊、遏制腐敗現象滋生、保護國有資產安全等方面,國家審計機關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審計的重要性無需再多饒舌,然而眾多的各類審計術語卻常常讓外行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對此王主任解釋道,按照審計主體劃分,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自設的審計部門主要是針對本單位的財務活動進行監督審核,向本單位的行政首長負責,屬于內部審計。外部審計則分兩類:一是由依據一定法律取得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受企業的委托對企業經營活動所進行的帶有中介性質的審計活動,這屬于社會審計;再有就是國家審計。國家審計機關依照憲法的規定設立,對國務院各部門、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對國有股份超過51%以上,或占有控股地位的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進行的審計監督。而在這三者中,國家審計強制性最強,獨立性最強,被審計單位的層次最高。金審工程的主要內容就是強化、提高國家審計的信息化水平。
對于我國國家審計信息化發展現狀,王主任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發展不平衡:幅員遼闊的960萬平方公里范圍里,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能夠比超發達國家,而西部地區還是相當落后,差距在20年以上。像審計署的計算機普及率達到人均一臺以上,直屬于審計署的“野戰軍”——審計署駐各地的18個特派員辦事處計算機應用也達到很高水平;而在一些貧困地區,有的縣市審計局竟然沒有一臺計算機。為數不多的計算機審計骨干還是集中在審計署、特派辦和省一級審計機關,而大多數工作在基層一線的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操作使用水平并不是很高,因此審計信息化建設道路任重道遠。
計算機審計的新內涵
如果說以前的審計工作還是像財務工作那樣靠撥打算盤珠子來校驗,那么現代審計工作已經完全換了一副模樣,計算機應用審計已經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按照王主任的解釋,計算機應用審計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對計算機管理的電子數據進行審計。隨著會計電算化等的普及和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原來由賬簿記錄的財務數據,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地改用計算機來處理;數據存儲介質也由紙質賬本加文字轉為數碼形式。對用計算機管理的財政、財務和經濟管理電子數據進行審計,核實經濟活動記錄的正確性,就涉及到對由各類信息系統管理的電子數據的審核。這是在信息化條件下,原來審計業務在新形勢下的載體變革后,傳統審計手段必須進行的改革和延伸,否則審計人員將面臨進不了門、打不開“賬”、無賬可查的被動局面。客觀上要求審計從業人員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技能。
二是對管理電子數據的計算機進行審計,除了審核電子數據,用于生成處理電子數據的計算機及其各類管理信息系統也應納入審計范圍。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利用計算機作假舞弊已有發生,一些單位信息系統不完善。審計署對計算機系統審計的重點是:根據數據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進一步檢查計算機軟件可能出現的錯弊,避免信息化條件下“假賬真查”。這是審計工作內容上的新發展、新探索。進行此類審計,需要審計人員能夠從電子業務數據內容找出經濟業務破綻,要求具有較高的審計業務經驗,發現問題之后,還要具備能夠審核后臺處理電子數據的計算機程序合理合法性的技能。
三是聯網審計。國家統一的網絡平臺和數據共享平臺建設,已列入電子政務建設內容。在尚未建成之前,審計部門開始“一對一”地嘗試。王主任表示,金審工程一期已經在開始研究探索技術可行性。聯網審計研究的重點放在兩端:一端是與被審計單位的數據接口,解決采集什么數據、如何采集的問題。另一端是研制審計軟件、數據庫和審計模型,解決采集來的數據如何利用、如何審計的問題。王主任坦承,聯網只是數據傳輸的一種方式,在前后兩端的技術問題解決之后,一旦平臺建立,則整個金審工程聯網處理自然水到渠成。
王主任強調,我國計算機審計目前階段的中心任務還是查錯糾弊,這主要是由于會計信息失真,經濟秩序混亂,市場經濟發展不成熟等原因使然。在考慮到國外政府審計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政府機關的IT項目審計,及對政府IT項目效益、可行性分析及其效率的評估,他希望今后我國國家審計也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