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紀之交,我們生活在風云變換、文化交融、變革驟起的時代里,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相互交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點越來越游離實物資本規模,企業財務報告信息越來越非會計化,資本經營成為企業經營主旋律,要求企業的管理理念、組織形態和控制結構不斷創新。這個時代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和審計人員提出的問題和挑戰絕不是局部的,面對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和創新要求,內部審計必須重新審視其在現代企業中的應有定位:醫士、衛士、謀士。
衛士即為企業的安全運營保駕護航的保鏢。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基于企業風險日益加劇的嚴峻事實。企業面臨的風險首先不是外界的諸如“金融危機”這類系統性風險,而是內部的隱患、漏洞、錯弊這類非系統性風險。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就是企業管理“無小事”,“安全第一”、切莫功虧一簣。衛士不是有勇無謀的“打手”,這個問題的落腳點要依靠內部審計中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才是企業的“銅墻鐵壁”與“鋼鐵長城”。在我看來,“鋼鐵長城”要名符其實,而不是“豆腐渣”。必須要有以致力于消除隱患、堵塞漏洞、防范風險、審慎經營為宗旨和標志,建立全方位的控制體系、多元的監控措施和設立順序遞進的多道保安防線。所謂全方位的控制是指內部控制必須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業務過程、各個經營環節,覆蓋企業所有的部門和崗位,不能留有任何“盲區”、“盲點”和“盲人”。所謂多元的監控措施是指既有事后的監控措施、更有事前、事中的監控手段、策略;既有約束手段、也有激勵的安排;既有財務上資金流量、存量預算指標的設定,會計報告反饋信息的跟蹤,也有采用人事委派、生產經營一體化的策略;所謂順序遞進的多道保安防線,對企業采購、生產、營銷、融資、投資、成本費用的辦理與管理必須由兩個人、兩個系統或兩個職能部門共同執掌,既是單人單崗處理業務更需要相應的后續監控手續;這種對一線崗位雙人、雙職、雙責的制度可以成為第一道保安防線,能夠成為企業保安第二道防線的,在上述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相關的票據、合同等業務文件在相關部門和相關崗位之間傳遞的制度,并明確這些文件的簽字授權。可以成為企業保安第三道防線的,以內部審計部門能夠獨立對各崗位、各部門各項業務活動全面實施監督、檢查,同時及時將監測結果反饋給最高管理者。
醫士即醫生。作為醫師,審計主管首先要能快速診斷出企業所得的病癥,然后對癥下藥,將病癥消除,并以此不斷提高企業的抗病、免疫能力,以抵御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這就要求審計主管對企業業務流程、生產經營、財務管理、會計報告有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寫到這里,我想起尼克·李森自傳《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中的一段描述:巴林銀行倒閉固然是我所為,但是倫敦方面的審計來了三次,沒查出他私設的帳戶,他們應該承擔什么和多大的責任?顯然巴林銀行的倒閉,其內部審計負有重大責任。作為醫士,我認為具體有兩項要求:第一、能對企業運營中的情況,特別是對“病變”之處敏感度高。因此,審計主管應以自身對企業進行預警的職業要求,能夠整合企業的整體業務狀況,包括銷售、服務、供貨渠道、制造、財務、項目及人事管理等所有事務。要建立必要的監控監測機制,形成有效的預警、預報系統,通過內部審計獲得洞察企業經營狀況所必需的各種信息;在每天的工作中有意識地對企業經營管理、生產營銷、財務人事等進行跟蹤、監測;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企業診斷技術對企業營運狀況的優劣作出客觀、及時的判斷,找出企業運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之所在。第二、找出病根后,能夠對癥下藥。一旦發現某種異常征兆就應著手應變,尋求良策,開出藥方,以避免或減弱逆境對企業的破壞程度,使企業回復到正常運轉的軌道。同時,要致力于增強企業的免疫能力,將企業糾正偏差與過失的一些經驗、教訓轉化成企業管理活動的規范,以免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
謀士即高參,這是更高一層的職業要求。由于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的權威性(在西方企業,內部審計主要是立足企業出資人的利益,代表享有企業原始產權的股東開展工作)、宏觀性(它可以觸及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必須著眼企業的全局)、獨立性(它的工作不應該受到企業某方面的干擾,而且是專職的)等特征,因此有條件去思考、謀劃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這些思索是源于審計人員應有的神圣的使命感,高標準要求自己的責任感。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所面臨的環境是詭異多變的,“標準化生產”正逐漸被“非標準化生產”方式所代替,嚴格的泰羅制管理也正朝人性化管理方向演進。這種情況下,單一環節或層次的管理已不足以解決所面臨的復雜管理課題,權變、整合和系統化的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的必然選擇。現在“創新”兩個字特別耀眼。企業內部審計應該首當其沖,企業的生命力歸根于創新能力,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財務創新、營銷創新、戰略創新、產權創新。內部審計是企業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除了為企業的創新保駕護航外,還主要在于為企業的創新提供建設性的、可操作性的信息與建議,為企業的創新推波助浪,使企業在戰略和戰術上都能取得競爭的優勢。在出謀劃策方面,內部審計要培養自身“逆向思維”、“跳躍發展”的能力,否則難以獨辟蹊徑,這也是知識經濟的本質要求之一。最后內部審計務必做到內外兼顧。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之后,我們應該深知企業的命運不再唯一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更多地掌握在供應商、客戶及投資者的手中,于是內部審計的范圍也就從內部擴展到外部,把企業的內部管理與針對供應商、客戶及投資者的外部管理緊密結合起來。
據此,我們認為內部審計面臨著全方位知識革命的沉重壓力,目前內部審計的邏輯思想、內容體系與運作方法亟待整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