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質量是審計機關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審計項目在執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應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審計質量的高低體現了審計機關及其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要達到這一要求,審計機關做好審計復核工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我們對部分審計項目所涉及的審計文書以及所附的審計報告和相關資料進行了審計復核。復核結果反映出在審計工作底稿編制、審計證據的獲取、審計實施方案的執行、審計報告的編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復核人員關注和改進。
審計工作底稿編制方面
一是支持審計項目實施方案內容的審計工作底稿的完整性不夠。審計署頒布的《審計機關審計工作底稿準則》規定,審計工作底稿是指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過程中所形成的與審計事項有關的工作記錄。我們在復核中發現,大多數審計項目在實施方案所列內容方面,予以支持的審計工作底稿不夠完整,或者說沒有相應的審計工作底稿予以支持,特別是在對審計事項所作出的審計評價部分尤為突出。有的審計項目所形成的審計工作底稿未能夠完整地反映審計人員實施審計的全部過程,而僅僅是對審計報告中所查出問題編制了審計工作底稿。
二是審計工作底稿編制的規范化不夠。審計工作底稿在編制方面還存在格式不規范、內容不完整、表述不適當、條理不清晰等情況。部分審計工作底稿沒有審計人員簽章,也沒有審計組組長復核意見和相關人員的簽章,使審計底稿的編制、復核責任人難以確認。
三是審計工作底稿所附的審計證據相互印證的鉤稽關系不明。大多數審計項目沒有按照《審計機關審計工作底稿準則》要求,在審計工作底稿之間建立清晰的鉤稽關系,相互引用時沒有注明索引號,造成有的審計工作底稿印證關系不明晰,相互混淆,重復取證,以致造成查詢和歸檔困難與不規范的狀況。
四是引用的法律法規不規范。如有的審計工作底稿存在只對發現的問題列明定性依據,卻沒有列出正確處理所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有的問題定性、處理依據的法規是已經廢止或者已經不能適用的;個別引用的法規在“法規名稱、文號和具體條款”三要素上存在不齊全;有的定性依據與處理處罰的口徑或者尺度在同一份報告、同一類問題中存在不盡相同的情況。
審計證據的獲取方面
審計證據是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底稿中反映審計結論或者審計查出問題的客觀依據,審計工作底稿應當附有其反映的審計結論或者審計查出問題的證據。實際工作中發現普遍存在以下情況:
一是支持審計工作底稿的審計證據遺漏。有的審計工作底稿描述的問題所作出的定性結論以及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缺乏相應的審計證據予以支持,以致造成判斷與運用上的失誤。
二是不相關的資料作為審計證據。有的審計工作底稿將無關的審計證據放在審計工作底稿中,引起不必要的歧議。有的審計工作底稿的審計證據羅列過多,實際上總賬可以說明問題的,明細賬可不必再作為審計證據。
三是審計證據的充足性不夠。有的審計報告中涉及審計評價、審計建議中提到的內容,缺乏相應的審計證據予以佐證,造成一些報告的審計評價、審計建議泛泛而談。有的采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方法或分析性復核等審計方法,但在審計證據中卻得不到體現,以致較難完整描述計算機審計的過程與結果。
審計實施方案的執行方面
一是審計實施方案執行的完整性不夠。如有的審計實施方案將被審計單位資產、負債、損益等方面一一細化作為審計的重點,實際結果卻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審計實施結果與審計實施方案所列的審計內容不一致,造成方案要求的內容沒有實施等情況。
二是審計實施方案所確定的審計目標的實現不夠。有的審計項目在審計實施方案中列明的事項,但在審計報告和所附的審計工作底稿中卻沒有相應的表述或記錄。
三是未按程序及時編制補充調整審計實施方案。由于審計方案是在審計準備階段編制的,屬于事前的項目作業計劃。雖然事前作了周密細致的考慮,但在實施過程中因可能發生的各種原因,會使審計方案的某一方面或工作步驟、方法等與實際情況相背離。因此,實際工作中調整和修改審計實施方案會經常發生。但是,絕大多數審計項目往往不注意此項工作,以致造成復核階段再作補充的情況。
總之,審計復核工作應當從認真做到嚴格程序、嚴格把關,提高效率、做好服務,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審計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真正提升審計成果的質量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