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于防范舞弊,減少損失,提高資本的獲利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筆者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現成拙作,求教同仁。
一、內部控制必須逾越的幾個難點
一項好的內控制度,應該達到以下標準。其一,控制觸角涉及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沒有留下控制死角。也即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均納入了內部控制范圍。其二,事權劃分明確具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也即內控制度作為一種制度要能真正成為企業管理者的行為規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規范,過程控制受到特別的重視。也即內部控制要形成科學的機制,尤其是要把對經營管理過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過控制,防患于未然。其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內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發揮。
從目前企業內控制度實踐操作看,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必須研究和解決工作難點,具體地講,就是解決“四個如何”。
第一,如何把握授權的度。量變到質變,是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在這里“量”上的度起決定作用,當量的變化到了極限時,必然引起質的變化。內控制度的量度界定也就成為實踐中的一個難點。企業經營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保證這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合理授權是必然的。對于企業法人代表,既要保證其經營決策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又要保證其經濟行為的效益性和廉潔性,權力的量度界定是關鍵一環。當今社會大凡出現重大舞弊經濟案件的企業,基本上均是授權不當引起的,是權力過大,且控制不力的惡果。一個方面,授權無“度”,直接制約內控制度效能的發揮,在巨大的權力面前,政策法律尚且相形見絀,何況一個內控制度,舞弊必然產生;另一方面,對內控制度執行人員的授權也有“度”的學問,對不同的控制環節要有不同授權,才能使內控制度有效運行,不然容易產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個環節,在具體授權時,應以既能保證經營決策有效運作,管理制度有效貫徹,又能保證權力制衡得到落實。
第二,如何提高被控對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內控制度,是對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和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所有個人實施全方位控制。這里就存在一個控制與反控制的問題。社會實踐告訴我們,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在任何地區、任何時候都存在,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受幾千年封建思想影響的國度里,矛盾尤為突出。因為不少企業內控制度形同虛設,舞弊行為時有發生,所以提高被控對象的受控度就必然成為內控制度實施中的難點。一般而言,內部控制的對象是指企業的權力操縱者,是對權利操縱者的權利約束,也是對權利操縱者之間的權利制衡。這種獨特的控制對象決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艱巨性。就筆者的實踐而言,提高被控對象的受控度關鍵有兩點:一點是內控制度的科學性,另一點是主要決策者的受控程度。
第三,如何提升規范控制程度。提起內控制度,人們往往想起出納人員管錢不管賬,管支票不管印鑒,管報銷不管稽核等。其實內控制度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環節。對于一個復雜系統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簡單的出納控制、財務管理來實現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學規范的內控制度,用制度來規范管理的行為,讓管理者在從事經營管理活動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規定的程序來完成工作任務,接受規定的控制管理。這里的重點,是對企業不同的經營管理活動制定出“怎么干”的標準。完成這個任務,要有豐富的知識、超前的意識、廣闊的視野和扎實的作風。這無疑又是一個難點。
第四,如何提高控制人員的熟練程度。企業內控制度的中心是財務會計控制,承擔內控職責的主要是會計人員。因此,財務會計人員要真正能擔當內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識,提高操作能力就顯得刻不容緩。如上所述,科學的內控制度,是對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實施有效監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財務會計的工作范疇,大大超過了財務會計的知識領域,是投資、金融、市場、營銷、法律、材料、信息、機械、生產等多方面知識的融合;沒有相應的知識支持,內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時內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矯正人的行為,需要有相應的組織、指揮和協調工作能力,培養大批這樣的“全才”,顯然需要很長的過程。
二、對企業內控制度的理性思考
思考之一:控與被控,需要永遠協調的一對矛盾??厥且幏?,控是約束,控是對舞弊的否定,是對損失的扼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需要內部控制,呼喚內部控制,這是主流,這是規律。越是優秀的企業,規范管理越有無形的作用。企業經營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規范好比千里長堤,水從堤轉,才能因而得福:如果大堤本身千瘡百孔,水就會破堤而出,為禍一方。軍中無法,等于自敗,企業無規,等于自亂。內部控制對于保護企業意義非同小可。但控制畢竟是對人而言的,是對人行為的約束,對人權利的限制,矛盾永遠存在,協調控制與被控制之間的矛盾事關內部制度的成敗。什么時候控制與被控制的矛盾協調得好,企業經營就穩定,企業效益增長就快,這是筆者在會計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協調控與被控的關系,一要把握重點,描準主要目標,有針對性地工作;二要善于抓住戰機,善于捕捉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實為先導,力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要把自己主動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為;四要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不斷調整內部控制的思路,使內部控制與企業經營變化相適應。
思考之二:控面與控點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嚴謹的內控制度,不僅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實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全面置于經濟監控之中,而且得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環節實行重點控制。面的控制與點的控制有機結合,內部控制才能發揮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實施企業內部控制時,如何找到控制點,通過點的控制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根據筆者長期實踐的體會,企業內部控制的點應該在三個位置上:一是資金。對企業資金籌資、調度、使用、分配等實行嚴格控制,防止資金進入體外循環。二是成本費用。對企業的各項成本費用支出實施嚴格的監管,防止出現舞弊行為。三是權力使用。對企業各經營環節經濟活動操作者的權力實施有效監控,防止權力濫用,造成經濟損失。
思考之三:控制與創新是相依相伴的兩種手段。實施內部控制是為了保證企業經營健康發展,絕不能讓內部控制成為阻礙企業進步的障礙。在一定的意義上講,控制是為企業經營導航,控制自身沒有資本增值的功能,而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力的源泉是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生產經營才有足夠的動力。這就告訴我們,保持企業發展不僅要實施內部控制,更重要的是促進企業創新。有活力的內部控制制度應是推動企業創新的制度,對企業創新工程給予足夠的支持,在支持中對創新過程實施控制,防止在企業創新過程中產生舞弊行為,或者打著創新的旗號行舞弊之實。只有把控制和創新兩種手段都運用好,企業才會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