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提到國際化,很多比這些浙江民營企業大得多的軟件公司要么覺得遙不可及,進而望洋興嘆;要么感到亂花迷眼,無舟難達彼岸。但實際上,他們面對的市場環境未必比那些浙江民企碰到的情況更復雜或者更嚴酷。那么,本土的軟件企業如何詮釋國際化的必要性?該怎樣正視滾滾而來的國際化浪潮、找到一條適宜的發展路徑?
為了更好地探討這些問題,我們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透過中國軟件產業幾位領軍人物的“眼睛”,完成穿越軟件國際化之旅的心路歷程。
唐敏的緊迫感
唐敏感到緊迫。作為中國軟件業界的靈魂人物之一,中軟總公司總裁兼中軟股份董事長唐敏成功引領這家國企完成股份制改造,從子公司分拆上市到今年實現集團整體上市,中軟一直處在中國軟件產業的領軍地位,并將發展目標定在了國內軟件第一品牌、世界一流知名企業。然而,今天的唐敏依然被一股強烈的緊迫感包圍著。
這種緊迫來自多年軟件從業經驗形成的對外界形勢變化的敏感,這種緊迫是對市場環境和發展契機作出判斷后的自發感應。
不久前,唐敏帶團赴美,走訪美國前十大軟件公司,其間受“接待”的規格之高出乎她的意料,甚至讓她感到強烈的震驚。到好幾家企業考察時,其公司總裁、副總裁都不在當地,有的甚至遠在國外,但得知唐敏一行到訪后,立即乘機返還本部,親自接待,熱烈交流。
面對這種情況,一向低調的唐敏在吃驚之余開始自問:這些國際“巨無霸”為什么對中軟寵榮有加?論規模、論實力、論品牌,中軟都遠沒有到能和他們比肩的地步,他們重視中軟什么?很快,唐敏想通了,這些公司看重的不是單個公司,而是中軟背后的中國市場。
一方面,隨著這些國際軟件企業所在的本土市場競爭加劇,使得把部分軟件生產和服務的業務向低成本國家轉移,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成為現實的選擇;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軟件市場的拉動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世界級的軟件巨頭都已把開拓中國市場作為其重要策略。總之,中國市場對他們的吸引力太大了。
正是看到了這些,唐敏產生強烈的緊迫感——“軟件產業國際化分工的浪潮勢不可擋,中國在未來能不能成為世界軟件制造中心,機遇擺在面前,就看我國的企業能不能抓住。現在我國企業的人才成本優勢還能保持兩到三年,如果我們在兩到三年內抓不住全球軟件產業分工的發展機遇,就很難有做強、做大的希望了。”
這種說法過于悲觀,甚至有點危言聳聽?其實不然,唐敏為人低調務實,更無意做秀,她想表達的是一個老軟件人的敏感判斷,以及對形勢實實在在的緊迫感。
王文京看到的“三關”
用友公司董事長王文京見證了中國財務軟件市場萌發、壯大、成熟的全過程,經歷了中國財務軟件企業集體向管理軟件企業靠攏的大場面,也親眼目睹過各個海外軟件巨頭紛紛遠渡重洋、在中國安營扎寨的情景。談及國際化,王文京最想說的是,先要過三關。
他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有三個基本判斷:加入WTO前,公司的各項能力在國內領先就夠了,而加入WTO后則需要在國際上領先;原來競爭的對手是“穆鐵柱”,現在必須“和喬丹打球了”;原來跨國公司鎖定的主要是高端市場,現在他們也在向中、低端市場滲透。因此,中國企業不僅開拓國際市場時要有國際競爭力,就是要在國內市場立住腳,也必須有國際競爭力。
但現實的情況是,與國外的企業相比,中國的企業普遍歷史短、規模小,整體實力還不夠強,軟件行業更是如此。所以,王文京斷言,中國的軟件企業要想走向國際、形成國際競爭力、保持長久旺盛的生命力,最起碼需要邁過三個“關口”:核心技術和產品能力關、產業規模關、海外資產經營能力建設關。跨過這三道關口,中國企業將有一個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第一關:核心技術和產品能力關。為什么2001年美國擁有全球42%的軟件市場份額,而號稱世界軟件基地的印度卻只占1.6%?為什么中國許多企業在國外屢屢受到反傾銷調查?因為這些企業都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企業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能力,才有可能在全球軟件產業鏈中占據較高端的位置,獲取高額利潤,才不會受制于人,才有可能制定行業標準。
第二關:產業規模關。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單位產品成本與生產規模密切相關。生產規模大,成本會迅速下降。國際企業巨頭往往利用自己的規模運作優勢,擠垮那些較小的企業,提高行業的進入門檻。中國企業不形成規模,無法和國際行業巨頭競爭。產業規模與市場規模有很大關系,如果市場消費主體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整個產業就很難形成規模。盡管現在中國的管理軟件市場規模只有30多億元,但增長速度相當快,中國管理軟件市場形成“氣候”已為期不遠。與此同時,中國軟件企業必須加大開拓國際市場的力度,這也有助于做大企業。
第三關:海外資產經營能力建設關。跨國公司的定性標準是:企業經營活動超越母國范圍;企業在他國擁有或控制資產;以股權為主要紐帶,對所屬企業具有管理控制能力并能在其間發揮戰略協同作用。對于已經或將要走進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海外資產經營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而中國軟件企業要闖過這道關面臨諸多問題:企業人員素質足夠高嗎?對子公司(分支機構)所在國家的管理模式了解嗎?對駐外機構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方式?企業領導人是否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寬廣的視角運營龐大的經濟體?這些都關乎企業國際化進程的成敗。
郭為的三件事
神州數碼(中國)有限公司總裁郭為向記者表示,圍繞國際化,神州數碼主要在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國際化資本運作。最近,神州數碼引入了一家世界級軟件公司的投資。郭為稱,引入投資不僅出于國際資本運作的需要——作為這家企業在全球投資的近百家公司之一,神州數碼在獲得投資后能更多地與其他公司互相交流,從而在制定公司戰略、把握產品技術發展趨勢、完善研發方法論等方面獲得提升。
第二件事:引入國際化人才。神州數碼是引進國際化人才的先行者之一。最近兩年,神州數碼動作頻頻,去年花旗銀行全球副總裁加盟神州數碼更是讓郭為感到非常自豪,因為這使神州數碼的金融服務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郭為說:“難聽點講,跨國銀行過去把本土服務商當成包工隊,認為我們沒有設計能力,缺乏先進的思想體系。我們希望在這方面有所改善,給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海外人才的引進對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會產生促進作用,這一點應該引起中國軟件企業足夠的重視。”
第三件事:嚴抓管理。一直以來,國內軟件業界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認為做軟件屬于高科技范疇,不能像對待制造工人那樣抓管理。通過和國際同行的交流,郭為發現,國外對研發流程非常重視,對軟件人員的管理極為嚴格,有些公司甚至采取比管理藍領工人更嚴格的方式。這給了郭為很大的信心——對軟件人員可以松散管理的傳統理念說NO!有了這種認識,再聽東軟的劉積仁拋出“軟件是一種態度”、“軟件是一種制造”等理念時,郭為心有戚戚焉。
盧朝霞的方法論
東軟高級副總裁兼運營總監盧朝霞相信,國際化路徑的選擇一定是多元的,但東軟堅持一點——通過做強國內市場帶動國際業務,再通過引入國際業務拉動國內市場,讓兩者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
東軟是國內最注重軟件質量管理的公司之一。早在1998年,東軟就率先在國內通過了ISO9000認證;2002年又率先通過了CMM5認證,發布了東軟技術架構,并提出“軟件是一種態度”,這句話說出了東軟對軟件質量管理以及客戶服務水平的重視;2003年,東軟又進一步提出,“軟件是一種制造”,需要對開發流程和制造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一切從制造細節開始,加強對軟件制造過程的監控。
墻內開花墻外香。這些舉措在帶動國內業務的同時,對東軟的軟件出口和外包業務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過硬的技術硬指標和規范的軟件研發體系讓國外公司對東軟的研發實力產生信心。
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業務在增進東軟國際化研發水平的同時,反過來進一步提升了東軟的技術形象,增強了東軟在國內用戶中的品牌效應,使其在國內各個行業市場處處開花。2003年,針對國內市場需求,盧朝霞提出了解決方案成熟度模型,指出成熟的解決方案生態鏈包含三個因素,即成熟的方案商、成熟的客戶和成熟的外界環境,三者缺一不可,這在國內行業應用軟件領域引起轟動。
盧朝霞稱,東軟未來將繼續推進國內、外市場的互動,加強與各類商家的聯盟。比如同照相機、信息家電、手機等硬件廠商合作,生產嵌入式軟件;同國內企業合作,強化自身在產品和解決方案方面的國際競爭力等。
雷軍的選擇
談到軟件國際化,北京金山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雷軍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問自己:我在國內做到數一數二了嗎?金山向網絡游戲軟件市場加大投入力度之后,這種急欲在本土做強的思想越來越明確了。
雷軍很清楚,金山做的是通用軟件產品,這類軟件產品的競爭特點是贏家通吃,只要有能力做出真正好的產品,能在本地做到第一位,基本上就實現了國際化的第一步;然后通過國際化市場運作和管理,確立自身的領導地位。
在未來的三五年里,金山需要做的是研發出具有世界級水準的軟件產品。要做到這一點,雷軍首先想到的是CMM.原來做WPS,或許幾個人埋頭研發就行了;未來金山希望組建上千人的研發團隊,不能沒有標準化的開發流程和運作體系。幾年前,金山開始嘗試做CMM認證,怎奈不管金山如何努力去適應,總感覺“不是那么吻合,有很多的理念跟通用軟件企業開發真的很沖突”。
在這種情況下,雷軍沒有堅持所謂的國際標準,而是選擇了自身更擅長的研發模式——一個版本一個版本地擴張,不斷修正,逐步逼近完美應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高度重視測試人員的作用和價值,以保證研發的高質量。雷軍認為,這樣的模式風險最小,是最適合金山的模式。未來,金山計劃每年投入5000萬元的研發費用,雷軍坦言,“作出這個決定的壓力是很大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網游軟件市場,“巨無霸”集中在美國,要在短時間內趕超,不太現實。雷軍憋足了勁兒,要先超過韓國公司。“我們談到美國公司大得不得了,比起來就沒有信心,但是可以與韓國公司相比。韓國做網絡游戲的公司不比中國少,他們真正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也就是1999年,我們比人家稍微晚了一點,但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成功,到國際市場上拼搏就有了自信。”
陳沖的呼吁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理事長陳沖見證了中國軟件產業的進步——目前,中國軟件業已經達到1633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國內登記的軟件企業也達到了1萬家左右,軟件產品已經超過了1萬種。據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統計部門的統計,2003年營收超過1億人民幣的企業也超過了200家。
但把這些進步置于世界軟件業1.88萬億美元產值的背景下,又顯得微不足道。同時,在這樣的市場“盤子”里,撇開“外來的和尚”不算,光本土就有1萬多家企業在打拼,所以僅靠本土市場成就世界級的軟件公司殊為不易。
作為中國最大的軟件行業民間組織——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的負責人,陳沖呼吁,中國的服裝業、家電業等紛紛走向了世界,中國的軟件產業也到了需要突破的時候。中國軟件產業要放在全球的大環境中分析、規劃和發展,中國的軟件企業也要努力在國際市場上尋找一個居所,來承載成就國際化企業的夢想。
同時,陳沖強調,軟件出口并不是國際化的最終目的,而是提高軟件企業能力、做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手段。通過軟件出口以及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國內軟件企業可以了解國際上最新的技術、產品以及用戶需求,進而和國際標準銜接,能更好實現我國本土軟件企業的國際化目標。
相關熱詞: 軟件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