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東部省份,西北地區的企業信息化水平目前尚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認知程度差異較大、技術應用不廣泛、管理不足、投入不足等諸多制約國內企業信息化的問題,在西北企業中顯得更為明顯。
在專家看來,就目前西北企業的信息化現狀而言,還大多停留在淺層次。不過,由于國家近年來將西部開發放在突出的發展位置上,無論從宏觀政策環境,還是微觀基礎條件都有較大的支持,西北企業的信息化腳步正在加快。
那么,西北企業該如何消除信息孤島,突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如何應用IT技術促使傳統企業的變革,加強企業的贏利能力?在寧夏銀川,星日電子正在進行務實的信息化探索。
記者調查:投資不大,效果不錯
寧夏星日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原石嘴山電容器廠)地處寧夏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材料科技工業園,是集生產、銷售、研究、開發為一體的鉭電解電容器的專業公司。該公司生產線設備分別從美國和日本引進,生產各種規格鉭電解電容器系列產品,產品主要用于移動電話、手提電腦、數碼像機、汽車電子、程控交換機、彩電、鉆探等民用、工業領域,也能滿足國防軍事工業的需求。目前該公司有職工491人,其中技術人員占39.3%,資產總值為3億元,具有年產4億只鉭電解電容器的生產能力。
2003年底,星日電子啟動ERP項目。經記者調查,其主要動因是為了應對電子制造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此前,星日電子領導層經過討論,認為原有的企業信息應用軟件系統已不能滿足星日電子未來管理的需要,現在急需對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重新設計和規劃,建立企業全面的ERP信息系統。
作為寧夏信息化應用水平較高的企業,早在ERP系統啟動之前就已經有了較好的信息化基礎。據介紹,星日電子的信息化建設從單機應用與生產自動化設備引進開始的,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經在自動化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方面的投資已達1億多元,在計算機軟硬件和網絡化建設方面的投入有300多萬元。截止到2003年,星日電子已經建成了覆蓋整個公司的內部網,引進一批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自動化檢測設備,并在電容器的研發和生產中,采用數據庫技術和分析軟件來輔助電容器工藝設計,機械、電器部門也采用了AutoCAD繪圖軟件、CAXA電子圖板以及Protel98電路設計等信息化工具。
在此基礎上進行的ERP項目目前已經為星日電子帶來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其內部評價為:通過實施用友ERP的財務、采購、庫存、銷售等模塊,逐步實現了公司業務規范,信息共享,加強了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
值得關注的是,星日電子在信息化過程中堅持務實推動的原則。在記者趕往星日電子采訪的當天上午,信息中心主任甄敏與各業務部門負責人與用友的實施人員進行了三個小時的討論,針對系統應用中存在的一個個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和解決。在星日電子總經理李春光看來,正是這種與應用緊密結合促進了企業信息化的成功,李春光的另一身份是星日電子“企業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事實上,在2003年入選寧夏科技廳信息化示范項目的三家企業中,目前已經只有星日電子的ERP項目還在穩定推進,另外兩家雖然投資都比星日電子大了許多,但都沒有應用起來。
在總結星日電子的成功經驗時,李春光表示:“我們這個項目本身投資并不是太大,但我們比較成功的地方就是結合企業的現實,采用分步實施、注重實現的原則,因為信息化不是擺樣子,你要看到企業的熱點、難點在哪兒,然后逐步地實現。如果搞得太大,員工達不到要求,公司的規劃也沒有全面、詳細,推動時很容易出現問題。”正是這種思路,保證了星日電子在投入不高、人才基礎薄弱、內部信息化認識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穩定地推進信息化的深入應用。
推進:以務實需求為動力
在李春光看來,星日電子有著很好的市場前景。我國不僅是無源元件的生產大國,而且也是主要消費國之一。作為無源元件代表之一的鉭電容器的可靠性高、漏電流小、性能穩定,尤其是片式鉭電解電容器具有容量大、體積小、阻抗/等效串聯電阻(ESR)低等諸多優點,被廣泛用于充滿活力的電信工業、興旺的計算機工業、新興的數字化音/視頻產品和高檔的汽車電子設備等領域。
而在中國加入WTO后,外資企業的紛紛進入也加快了市場的發展速度。從近三年來看,外資企業紛紛來國內投資建廠:諾基亞一期投資100億元,在北京經濟開發區建成5.6萬平方米主廠房的工業園,從而成為諾基亞全球最大的手機和基站工廠;摩托羅拉表示未來五年內將累計從中國采購價值100億美元的元器件和服務;西門子手機和基站、阿爾卡特手機、阿爾卡特與貝爾重組的新公司都將大幅度擴大在中國制造的規模;臺灣幾個著名電腦公司紛紛在中國蘇州、昆山和東莞建廠。這些國際知名公司的舉措必將帶動國內信息產業尤其是電子元器件工業的快速發展。據業內權威人士預測,到2006年,中國鉭電容器市場消費量將占世界總消費量的50%,即超過100億只。目前,星日電子已通過了摩托羅拉產品質量認證,已在批量供貨,諾基亞、阿爾卡特等正在對星日電子進行產品認證,這些公司的國產化采購,將會給星日電子帶來極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不過,隨著國外大廠商的進入,一些相應的鉭電容器國際廠商也加大了在國內的推廣力度。在上ERP系統之前,星日電子在國內的電子制造行業中也屬于信息化水平較低的,與國外廠商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
另外,鉭電容器市場的波動較大等特性也要求星日電子迅速提升管理水平。以片式鉭電容器為例,2000年全球市場需求量為250億只,產量僅為225億只,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但同時也形成了鉭行業一定的泡沫成分,從而引起2001-2002年的市場下滑,星日電子的經濟效益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新產品的研發能力和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成為電子元器件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李春光認為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上ERP系統。
從星日電子的ERP推進來看,正是這種迫切、務實的需求使得星日電子在整體信息化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繼續堅持。
規劃:分步改造管理模式
“業務過程的自動化、管理方式的網絡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商務運營的數字化。”李春光這樣描繪ERP系統完成后的星日電子。在他的規劃中,將以數字化工程建設來改造傳統的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提高。
要初步實現這一目標,李春光給自己定下的時間是24個月。從星日電子的用友ERP項目規劃來看,整個實施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實施財務與物流管理一體化,周期為2004年1月至5月底,已基本完成;第二階段,在今年下半年重點實施成本管理、生產計劃、車間管理、工程設變管理、粗能力計劃等;第三階段則是在明年一年實施CRM、辦公自動化和人力資源系統,擴展ERP的應用。
李春光認為西北企業的整體信息化條件較低,必須從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從星日電子的規劃來看,正是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按計劃分步驟展開各項系統的建設,整個建設過程充分體現了“小步快跑”的思路。
案例分析:值得西部企業借鑒的幾個要點
在計算機世界報社舉辦的“信息化九州行”活動西安站上,一位專家這樣歸納西北企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企業實施信息化的目標不明確,對企業的需求分析不夠,導致上了信息系統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成了企業的負擔; 企業信息化建設沒有經過合理規劃,想到哪做到哪,最后各個模塊不能實現集成,形成了信息孤島,給企業帶來新的管理問題; 由于企業對自身的需求不明確,規劃不夠合理完善,導致決策層對信息化的認知程度不夠,因而對實施信息化的積極性、參與性不強; 中小型企業普遍缺乏信息化的人才,企業不知如何針對企業的自身需求做好規劃以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同時面對眾多軟硬件供應商提供的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企業不知如何對產品進行評價和選擇。
上述的問題,星日電子也或多或少存在,并在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努力加以解決。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西北企業中,星日電子無疑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鑒于此,我們選擇星日電子的ERP案例進行分析,希望其中的一些經驗和認識有助于其它西北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有以下三點值得關注。
1. 如何以“效益”為信息化推進核心?
“我們沒有太多的錢投到信息化,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信息化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李春光需要的是將重點放在一些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上。除了實現在經濟效益上的增長外,對于一些相關問題的解決也被李春光視為ERP系統帶來的“效益。”
無疑,包括星日電子在內的許多西北企業都只能用信息化解決一些核心的難題,需要信息化能帶來明顯的“效益”。對于“效益”的量化,一直是許多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難題,但星日電子卻將信息化帶來的種種變化也納入對“效益”的衡量之中。
從星日電子目前的主要應用來看,最主要還是集中在財務模塊。雖然星日電子的管理水平比不少西北企業都走在前面,但在企業多年發展中,還是遺留了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比如,去年財務部門上報的銷售數字和銷售部門上報的數據相差了2000萬元,后來經過查賬才知道是因為不同部門的計算方式不一樣:銷售部門交貨給客戶后就算,但財務部門是要開票后才計入銷售數據。“這種具體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你會不知道在干什么。”李春光很看重信息化對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
在記者抵達星日電子的當天上午,星日電子各業務部門、信息中心與用友實施顧問探討的也是一些系統應用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從目前的ERP建設現狀來看,這種務實的推進方式已經在各個具體的業務部門產生了“效益”:供應部門可以隨時掌握生產所需各種材料的結存情況;生產部門能夠隨時查詢當天的產量信息,各種規格、參數的成品的入庫數據;成品庫房能夠隨時查詢各品種、規格、參數的收發存信息;財務能夠及時查詢資金流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如采購成本,成品入庫成本,銷售成本;銷售部門可以根據業務員、客戶、片區、規格型號等進行多種數據查詢。
2.如何解決集成難題?
對于西北企業來說,雖然信息化應用的整體水平較低,但信息化卻并不是一個新事物,一些自動化設備引進和單機應用使他們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與信息化一直有接觸。從星日電子來看,其信息化就經歷了三個明顯的階段:從1987年到1995年的單機應用與生產自動化設備引進階段,此時計算機應用還僅局限于文字處理、公文制作、打印報表和設備控制方面;從1996年至1999年的單項信息化管理階段,公司的生產、質量管理、財務、人事及銷售等部門相繼實現了計算機簡單管理;從2000年開始,星日電子進入了全面信息化建設的第三階段,成立了專門的信息化領導小組及信息中心,并搭建了硬件平臺,開發了一些單項應用軟件。
在十多年的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星日電子為自己積累了一定的信息化應用基礎,但也形成了信息孤島,各職能部門的信息不能實現共享和集成。同時,星日電子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由計算機、PLC、單片機、單板機控制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自動化檢測設備,這些設備大多帶有數據采集功能,但卻無法與管理軟件集成。無疑,在此次ERP項目中,星日電子迫切需要解決信息孤立的瓶頸。
在此次選擇用友ERP系統時,該軟件的集成性是李春光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正因為其集成性才最終采用了用友ERP系統:該系統的各個子系統既可獨立應用,也可整合應用,各子系統之間無縫連接,同時系統提供標準的二次開發平臺,可實現與其他系統的連接,達到數據的實時傳輸。
而據用友寧夏分公司經理哈振軍介紹,在具體的系統總體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星日電子的集成性需求,“通過目標管理為導向(預算管理)、通過過程控制手段集成相關聯的業務流程、通過業務驅動原則來達到整體系統的互動與集成,最終實現包括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生產流程等相關業務系統的集成。”
3.人才基礎薄弱問題如何解決?
“相比與東部企業,我們在信息化人才方面肯定有所欠缺。”在問及西北企業的信息化難題時,李春光認為人才已經成為企業推進信息化應用的主要制約。
在西北地區,即便企業肯花錢也很難找到足夠、合適的信息化人才。對此,李春光采用的是大范圍的信息化培訓來解決。早在項目啟動之初,星日電子就與用友一塊制定了詳細的“星日電子用友ERP系統培訓方案”,針對高層領導、中層領導及項目小組、所有業務操作人員、系統管理員、軟件開發人員等作出了有針對性地詳細培訓方案。
李春光希望通過培訓,使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了解ERP管理理論和實施控制等相關方面的知識,中層管理人員還要學會運用用友ERP如何管理自己部門的相關業務,集團的財務人員、業務人員充分了解用友ERP的設計思想、業務流程、操作與使用方法等,也將使系統管理人員掌握用友ERP的維護與安全以及其他IT開發技術人員學到針對用友ERP的二次開發方面的知識,并采用集體授課和參與實施過程中客戶化開發工作,為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大范圍的培訓是系統實施工作的基礎,也是關系到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步驟,培訓工作的效果還將直接影響到實施工作的效果。”在總結項目階段性成功的經驗時,李春光和哈振軍都對培訓的效果極為認同。
附:項目效益
1.業務流程進一步規范
由于采用了信息系統輔助管理,不僅減少了企業管理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流程,使業務流程更加簡潔、有效,而且信息系統內部所蘊涵的管理思想、規則和約束也會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必要的控制,明確各業務的先后順序,保證數據的一致,從而使企業的業務流程更加規范。
2.信息高度共享,企業管理效率明顯提高
企業建立信息系統以后,信息的高度共享能夠最大化地減少信息的傳遞時間,提高信息的實時性。從而為企業的決策者節省了大量的獲取信息的時間,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我該怎么做?”,從而對企業管理中的各種變化迅速做出正確的應對。
3.信息的監控力度加大
ERP系統按照指定的規則嚴格保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數據的一致性和時效性,極大限度地杜絕了各種人為錯誤的發生,也為各個部門的監控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企業的相關部門更加有時間、有能力來履行對業務的監控職責。大大提高業務處理速度,為企業領導決策層提供翔實準確的管理數據,從而提高決策速度和質量。
4.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提高
企業需要對迅速變化的市場信息作出快速的應對措施,并跟蹤、執行。而這樣一個決策、跟蹤執行的過程,需要企業各方面的及時準確的信息支持,需要對企業所有可利用的一切資源進行統一調配,同時也需要企業各部門能夠迅速將執行過程和執行的結果信息反饋到企業的決策者,由他們再次做出進一步的決策,構成一個螺旋上升的循環過程。企業有了集成全面的ERP系統的支持,這個循環過程才能夠速度加快,效率提高,從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進一步提高。
5.企業經營管理成本降低
在實施完ERP系統后,由于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薄弱的環節得到了控制,像全面預算執行的加強、資金流的控制、存貨管理的加強、成本費用的控制和管理、生產計劃的有序、辦公效率的加強等等,將會較ERP系統實施前會有明顯的提高。
6.培養了一批熟悉計算機技術和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星日電子經過實施ERP管理系統實施,由于項目實施小組成員及各部門主管都參與了實施工作和接受了大量了的培訓,不僅在計算技術、ERP理論知識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對企業管理的方面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和規范,使相關人員對企業管理有了更高深的認識,對于管理的難點和重點也更加明確了,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和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