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政辦發[1987]25號
頒布時間:1987-03-10 00:00:00.000 發文單位:天津市政府
(一九八七年三月五日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一九八七年,是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的一年。在積極進行兩個文明建設中,堅持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的方針,更加關心農民生活,認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此,決定做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扶助貧困村戶,廣開致富門路。一村一戶地采取措施,幫助發揮當地優勢,改善生產條件,增強自身活力,使分散在各郊縣的人均收入二百元以下的貧困戶,盡快擺脫貧困;去年已基本脫貧的一百一十四個村,人均收入再提高一步,并為今后致富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二、完善公路建設,認真搞好管理。對鄉村公路要全面規劃,調整布局,合理聯網;需要新修建的公路,要做好準備,提前鋪好土路基;對已建成的公路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損壞的要及時修補;建立健全鄉村公路管理機構和管理方法,落實養護、管理責任制,及時清除路面障礙物和泥土,經常保持全好、暢通。
三、配合外環建設,調整農業結構。年內完成外環線水利配套工程,建成萬畝魚塘,根據規劃種植水果等經濟林木,使城市外圍綠化帶初具規模,促進沿線的經濟發展。
四、改善飲水條件,加強水源管理。幫助薊縣解決常年缺水的山區村戶飲水問題,繼續普及自來水入戶,已普及自來水的村要加強管理,擴大供水能力,保證水質;繼續搞好飲水除氟,鞏固原有除氟村的成果。
五、推廣新的燃料,改變能源結構。認真維修管理好已建成的沼氣池,使成池利用率達到85%以上;新辟沼氣池八百個;繼續推廣節煤節柴灶;在有條件的村戶新建太陽能熱水器一萬平方米;在沿海地區和山區進行利用風能提水、發電的試點。
六、整頓村容鎮貌,綠化美化環境。以外環線兩側十四個鄉、六十多個村和十七個已建設的試點集鎮及樣板村為重點,進行綜合整治,結合發展“庭院經濟”,種植樹苗、果樹、花草;按規劃紅線,整修街道,改造臨街破爛圍墻,集中存放和管理好柴草,建造較好的公廁所,改變臟亂狀況,形成新的村容鎮貌。
七、建設小型集鎮,發展商品經濟。郊區、縣各抓一個具有“門戶”意義的小集鎮,改造、完善給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美化、綠化鎮容,整修店堂和公廁,建設農貿市場,擴大物資交流。
八、增添教育設施,改善辦學條件。新建校舍和實驗室四萬平方米,整修危漏校舍八萬平方米;增添必要的教學儀器及文化體育設施;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學質量;關心農村教師生活,設法改善其住房條件。
九、興辦福利事業,照顧孤老病殘。鞏固、完善各鄉現有的敬老院,提高孤寡老人的入院率;積極興辦鄉福利廠,妥善安排有能力的殘疾人員;有條件的村試行農民養老退休制度;建成武清醫院,健全農村三級醫療網,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十、發展文體活動,豐富精神生活。鞏固現有的鄉、村文化活動站(室),因地制宜地組織各種形式的業余文化、體育活動團隊,帶動廣大農民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建立村鎮移風易俗理事會,在農民中開展破除封建迷信的宣傳教育,改變買賣婚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陋習,禁止賭博活動,樹立新的道德風尚;繼續開展普法教育,加強社會治安。
在當前大好形勢下,全市農村各級領導要全面理解新時期黨的農村政策精神,進一步動員起來,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鞏固和擴大改革的成果,促進農業生產,把改善農民生活的實事辦好,為爭取今年農村經濟的新增長,為建設繁榮富裕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斗。
198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