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府辦字[2011]13號
頒布時間:2011-01-27 11:06:55.000 發文單位: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宜春市人民政府“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二O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宜春市人民政府“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工作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0]18號)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意見》(贛府發[2010]39號),切實解決當前蔬菜價格大起大落、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等突出問題,推進我市蔬菜生產的發展,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打造“宜居城市”、“生態城市”的目標,通過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完善市場流通設施、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創新調控保障機制,推動蔬菜步入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市場波動可控、農民穩定增收、市民得到實惠的可持續發展軌道,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實現“豐富菜籃子,穩定其價格”的目的。
二、建設目標
通過五年的努力,實現生產布局合理、總量滿足需求、品種更加豐富、季節供應均衡;城市蔬菜自給水平達到80%以上,價格保持基本穩定;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得到加強,城區人口人均蔬菜基地面積達到6厘地以上;流通條件進一步改善;產區和銷區利益聯結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流通體系基本形成;蔬菜生產基本實現可追溯,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市長負責制進一步落實,供應保障、應急調控、質量監管能力明顯增強。
三、工作內容
(一)強化“菜籃子”縣(市、區)長負責制,保障蔬菜市場穩定供應
1、進一步強化縣(市、區)長責任制。建立健全“菜籃子” 縣(市、區)長負責制的考評體系,加強對生產、流通各環節的綜合考核,將菜地和種植保有數量、重要蔬菜產品自給率、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等重要指標進行量化,列入縣(市、區)長目標考核內容。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抓緊制定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具體工作方案和蔬菜生產工作方案,并在2011年2月底前報市人民政府。
2、提高蔬菜生產能力和城市自給率。要切實落實蔬菜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實加強對老菜地的保護,并在城市周邊地區合理規劃建設新菜地。依法實行更加嚴厲的耕地占補平衡和征地補償機制,征占菜地的補償標準要嚴格按當地統一年產值標準執行。按照國務院國發〔2010〕26 號文件精神,恢復并提高征收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用地單位繳納的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必須全部用于蔬菜基地建設和發展蔬菜生產。要統籌使用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和土地出讓收入必須主要用于蔬菜生產。
3、加強蔬菜批發和零售市場的建設、服務與管理。高度重視蔬菜批發和零售市場在保障居民消費中的重要作用,合理規劃布局蔬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保證批發市場和菜市場建設用地。積極推進規范型菜市場發展,在特定的時間段為流動菜攤開辟專門銷售區域,增加零售網點,方便城鎮居民購買。對蔬菜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建設給予必要的補貼,重點整治農貿市場和超市亂收攤位費等違規行為,切實解決攤位費過高的問題。對符合標準配送蔬菜等生鮮農產品的廂式貨車,允許其24小時進城通行和便利停靠。加強對市場銷售蔬菜的檢驗檢測,保證質量安全。
4、強化城市蔬菜供應應急能力建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抓緊制定和完善本地區蔬菜市場供應的應急預案,保障本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會穩定。根據季節變化,建立適合本地區的蔬菜儲備制度,確保重要的耐貯蔬菜品種5—7天消費量的動態庫存;制定異常情況下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蔬菜基本消費需求的救濟辦法,保證其生活水平在蔬菜價格大幅上漲時不降低。
(二)擴大基地
1、基地選擇。各縣(市、區)原則上應在距中心城區5公里以外、1小時左右汽車運輸圈以內,選擇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疏松、水源充沛、有機質含量豐富,且周邊無污染源的土地為蔬菜基地,由政府豎牌作為政府的“菜籃子”生產基地。
2、擴大規模。在現有蔬菜基地的基礎上,擴大蔬菜生產基地規模。要通過農業產業招商,多方引進蔬菜生產企業,鼓勵和引導城鄉居民組建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和發展種植大戶,力爭通過五年努力使蔬菜自給率達到80%以上,中心城區人均蔬菜基地面積達6厘地以上。
(三)加強安全生產和蔬菜標準園創建
1、建立蔬菜標準化生產體系。根據國家有關蔬菜產品標準,制訂完善中心城區蔬菜生產、加工技術標準和規程。按照良好農業規范(GAP)、良好生產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的要求,鼓勵和引導基地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自我質量監督和管理,建立生產臺帳,并全面啟動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有機蔬菜等體系認證,整體提升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
2、建立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加強基地環境、水源、水域、農業投入品的綜合監管,逐步構建源頭備案、過程監督、抽查檢驗的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確保蔬菜基地達到無公害蔬菜以上標準,有效保證蔬菜產品質量安全。
3、大規模開展標準園創建。不斷擴大優質蔬菜生產規模,加強綠色、生態、安全蔬菜生產技術研究,全面推廣防蟲網、粘蟲板、殺蟲燈等生態栽培技術、推廣優質蔬菜病蟲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努力實現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推廣菜田土壤改良維護技術,提升菜田的有機質含量。按照園田化標準,對菜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推廣節水灌溉等技術,擴大設施蔬菜種植面積。
(四)加強蔬菜流通體系建設,提高蔬菜產銷的組織化程度
1、強化蔬菜流通設施條件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安排非專項資金加強產地蔬菜預冷設施、批發市場冷藏設施建設,推廣節能環保的冷鏈運輸車輛及相關配送設備。繼續實施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選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加快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推進標準化菜市場示范工程建設,支持城市菜市場的建設改造。
2、完善“綠色通道”政策。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對整車合法裝運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交通部門要會同農業等有關部門抓緊研究解決擴大“綠色通道”政策覆蓋的蔬菜品種范圍,以及由于少量超載和小量混裝其他農產品而產生的整車全程收費等問題。
3、強化產銷銜接功能。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工作指導,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扶持蔬菜專業合作社,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商務部門要以“農超對接”等工作為抓手,積極引導大型零售流通企業以及學校、酒店、大企業等終端用戶與產地蔬菜生產合作社、批發市場和龍頭企業等直接對接,提高蔬菜零售環節產銷對接比重,降低營銷費用。
4、完善信息服務平臺。發展改革、農業、商務等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分工,協調配合,抓緊研究建立覆蓋主要蔬菜品種的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機制,對種植面積、產量、交易量、庫存量及價格進行及時監測,擴大監測品種和范圍,在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建立主要蔬菜品種的交易量、批發價格的日監測制度,提高信息傳遞速率,強化對蔬菜生產、市場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測。按照公開、透明的原則,通過政府和部門網站、主流媒體以及手機報等新興傳播平臺,加強輿論引導,及時發布相關信息,積極引導蔬菜種植戶、經營者、消費者的市場預期。積極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提倡節約,減少浪費。加大對捏造、散布虛假價格信息新聞媒體、經營者或個人的監督查處力度,防止不實信息誤導市場。
(五)加快蔬菜加工業發展。圍繞蔬菜生產基地,培植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前景好的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引進和吸收國內外蔬菜加工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蔬菜貯藏、保鮮和深加工能力,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收國內外企業來我市建設蔬菜生產基地,投資興辦蔬菜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組織體系,擴大設施大棚規模,帶動設施蔬菜農機具配套,實現集約化經營。配合省級農業產業化資金對蔬菜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給予的扶持,市級農業產業化資金也將對蔬菜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給予扶持。
(六)政策扶持
1、實行項目資金扶持政策。結合各自的實際,凡連片100畝以上的蔬菜基地,由縣(市、區)政府整合上級涉農項目資金,用于蔬菜基地排、灌水系,以及路網、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
2、實行財政資金扶持政策。各縣(市、區)財政每年應按最低菜地保有量,每畝籌集500元資金作為蔬菜生產專項資金,用于蔬菜基地和市場直供點建設及平抑市場蔬菜價格。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強化“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縣(市、區)政府要成立蔬菜生產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財政、農業、服務業發展、物價、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工商、環保、質監、供電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各縣(市、區)農業局。辦公室主要負責全市蔬菜生產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工作。
(二)加強技術保障。加強蔬菜生產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技術人才引進和技術指導工作機制。著力健全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做大蔬菜產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服務保障。
(三)加強基地保護。要將蔬菜基地及相關配套建設納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中,要采用比基本農田保護更加嚴厲的蔬菜基地保護措施,確保蔬菜基地得到長期保護和不被占用,且確保蔬菜基地5公里范圍內不能批建有污染的工礦企業,有效保證蔬菜產品品質。
(四)加強協調配合。各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工作職責,搞好協調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步伐,認真抓好各項政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