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出口貨物退稅率的通知》,2004年1月1日起將降低一般性出口產品退稅率,按現行出口結構,出口退稅率的平均水平約降低3個百分點。從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稅實退指標為基數,對超基數部分的應退稅額,由中央與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別負擔。
日前,醞釀已久的出口退稅改革通知面世。
“這是企業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等多方博弈,平衡各方利益的結果。”一財稅專家說:“在出口退稅問題上,這種博弈還會繼續。”
外貿企業稱“寒”
諸多外貿企業坦言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此次調整還是使他們感到很“受傷”。廣東紡織品進出口集團公司計財部經理徐剛對記者說:“企業的利潤空間壓縮了”。
根據商務部有關部門粗略估算,若下調4個百分點,將使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增加約4個百分點,對出口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現在出口經營權已放開,外貿公司優勢也已不再那么明顯。出口退稅率又降低,對于外貿企業無疑雪上加霜。
“國字號的企業受的沖擊更大。當然對占中國企業總數23%的出口型企業都會帶來影響,只是程度不同。”中國稅務學會理事、中山大學稅務與理財研究中心主任楊衛華認為,對于單個企業或者整個國家的出口來說,負面影響是肯定的。本次調整不僅是稅率的結構性調整,而且是對出口結構的調整,也代表了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方向。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部分析師許運凱介紹說,根據他和同事們的測算,以滬深兩市2002年出口收入超過主營收入20%以上的15家公司為例,如果企業產品出口價格不變,出口退稅率下調4個百分點后,15家公司凈利潤平均(加權)下降8.92%。其中出口收入占主營收入比重較大且毛利率較低的公司,降低退稅率后凈利潤下降幅度較大。
已經感受到冬天寒意的出口企業該如何應對?
“我們會和生產商、客戶商量如何分擔這個成本。”徐剛表示三方共擔調整而帶來的損失應該是最合理的。
在廣交會上記者也看到,很多企業不敢輕易說提價,在簽約時都留下了余地,伺機而動。
退稅新政尚存玄機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承擔退稅從0到25%的變化給地方財政帶來新的壓力。
深圳市國稅局一官員對新機制提出了一些異議。他說,由于瀕臨香港這個國際自由港等多種有利因素,深圳外貿出口總額連續10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榜首,因而也是出口退稅大市。還比如生產服裝出口,從采購棉花,到紡紗,再到織布,最后到深圳做成成衣出口。前面的幾個環節,增值稅已繳給了當地國稅部門,卻要讓深圳負擔25%的出口退稅。商務部國際貿易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表示,這么多環節,如何設計征收出口環節稅是個難題。
“對沿海一帶出口額較高的城市,對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這幾個出口大省來說,這個問題尤為突出。”但楊衛華說,一直以來中央政府在增值稅收入與出口退稅的權利與責任就不一致,如今建立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無疑是科學的。
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也提到,我國增值稅地方分享25%,而出口退稅則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利益分享與責任分擔不對稱。而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出口退稅的負擔機制與稅收分享體制基本是一致的。
楊衛華認為,地方政府分擔的部分應該處于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但目前出臺的調整通知對此點表述得不甚清楚,如果出口退稅額是從增值稅中扣除負擔的話,會更加合理一些。中央應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分擔機制的設計。
中央與地方分擔新機制運行以后,會不會助長某種新的“地方保護主義”?據了解,中央派調查組在廣東、江蘇、上海等出口大省(市)就新方案進行調研時,就已經遭遇了來自這些省市的不同乃至反對的意見。這給出口退稅新政的具體實施增添了變數。
能否標本兼治
雖然目前政策已經明朗,但在采訪中仍有一家外貿企業的副總經理對記者表達了他的憂慮。
首先,新政策如何實施心里沒底。中央與地方共同負擔的新機制是好,中央也做出了“新賬不欠”的承諾,但地方政府負擔的25%能否及時退下來誰來保證呢?原來是國家來負擔讓人更放心一些。
其次,積壓的稅款沒有看到確切的時間表。“老賬要還”,但什么時間還呢?一年,還是兩年?按照當前形勢,出口退稅欠賬肯定還將繼續擴大,預計到2003年年底,出口退稅欠稅累積數額可能超過3000億元。
這位副總經理坦言,面對新政策,企業財務部人員反而不知所措了。這兩年來企業根據實際已經總結出了一個周期,出口退稅平均壓稅時間是18個月,壓稅時間是有資金成本的,財務人員要把它考慮進去。“以后是否會壓?我們該如何預算?”
還有人抱怨說,雖然地方政府承諾為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的20%貼息,但一直沒有見到任何的行動,企業還要支付銀行利息,目前現金流的壓力很大。而且舊賬掛到什么時候,的確有待時間檢驗。他希望國家早日出臺具體的細則和操作程序,給企業以明確的指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也指出,應將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使生產設備的增值稅得到抵扣,并改“諸侯式”的分稅制為以轉移支付為主的分稅制,提高中央的調控能力。
普華永道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經理苗鐵成則說他也有一個擔心,那就是出口退稅率下降以后,實行“免、抵、退”的生產型企業,尤其是那些原材料從國外采購,產品沒有或很少內銷的企業,也就是所謂的“大進大出”型企業,可能會出現從很少退稅或沒有退稅變成出口交稅(算出出口退稅是負值)的情況。稅務部門應該審慎地尋找合適的解決此類情況的辦法。
“但從總體上來說,中央的此次調整是符合中國國情和目前現實的。”楊衛華表示,不徹底退稅只是權宜之計,世界上一些國家對于某些出口產品,還有出口定向補貼,而我們目前連“征多少,退多少”都做不到,徹底退稅是我們首先努力實現的目標。
出口退稅新政將行 利益各方博弈不斷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