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環保總局、質檢總局十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紡織行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若干意見的通知》(發改運行[2006]762號)明確,“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在加快紡織行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從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據悉,“十五”時期是我國紡織行業快速發展的五年。2005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2690萬噸,比“九五”末增長近一倍,占全球纖維加工量的36%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1175億美元,比“九五”末增長1.3倍,占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24%左右。同時,紡織產業結構有所改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運行質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已經形成。紡織行業在增加就業、工業反哺農業、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紡織業行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日漸突出。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對產業發展形成較大制約,市場競爭不規范等方面。為此,國家決定對紡織業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給予扶持。力爭到“十一五”末,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到3600萬噸,比“十五”末增長35%左右;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60%以上;萬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噸纖維耗水下降20%。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優勢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通知》指出,各相關部門應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產業政策引導、信貸政策調節和財稅政策支持,全面執行勞動保障、環保、資源節約、稅務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市場競爭環境,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為促進紡織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順利進行,《通知》指出,要大力推進紡織技術進步。落實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增強紡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支持紡織新材料、清潔生產技術、高附加值生產技術和關鍵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支持產業集群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紡織行業自主品牌建設。調整紡織機械進口關鍵零部件的稅收政策,提高國內紡織機械整機的競爭力。支持紡織企業加強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開拓市場,研究適當提高企業廣告費稅前扣除比例的政策。
勞動保障、環保、稅務等部門要加強對紡織企業遵守勞動法、環保法和稅法情況的監督檢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抓緊制修訂紡織能耗、水耗和相關技術標準,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鼓勵紡織行業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推進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此外,《通知》還要求,各地要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暫行規定,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對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紡織項目,要繼續給予支持;對限制和淘汰類紡織項目,要嚴格控制,禁止投資;對淘汰類紡織工藝設備,要加快淘汰,禁止轉移。嚴格執行對新建聚酯項目的核準和紡織項目的登記備案制度,防止低水平產能的擴張。各金融機構要根據產業政策和信貸原則,合理配置信貸資金,積極支持紡織結構調整,有效防范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