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些城市房價上漲過快。權威統計顯示,今年4月,70個大中城市中,11個城市房價同比漲幅超過7%.房價“漲聲”一片,開發商也推波助瀾,不斷放出樓市“火爆”、供不應求等信息,但一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實際交易量卻并未像開發商宣傳的那樣出現“井噴”,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現象耐人尋味。
前4月,五省市契稅收入兩降三平
記者22日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今年1到4月份,全國契稅收入增幅趨緩,僅增長了7.4%,遠遠低于去年同期63%的增長幅度。特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五省市,契稅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了持平或下降的情況。
契稅是以所有權發生變動的不動產為征稅對象,向產權承受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比如,土地使用權轉讓、房屋買賣等,都需要按照成交額的一定比例繳納契稅。也就是說,房價越高,應繳納的契稅也相應越多。
國家稅務總局農稅局征管二處練奇峰處長分析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五省市的契稅占到全國總收入的54.55%,從今年1到4月份來看,上海下降了47%,北京下降了20%,江蘇、浙江、廣東與去年基本持平。而與此同時這五省市的房價又是呈現出直線上漲。那么可以做出判斷,和去年同期相比,這五省市房地產成交金額并沒有增長的或者說是下降的。而并不像一些房地產商聲稱的那樣房子銷售量很好,甚至房子已經賣光。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截至4月底,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達到1.2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8.9%.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921萬平方米,增長15.9%.
量價背離,廣州樓市交易量銳減
北京的情況并不是個案,廣州樓市量價背離情況也與北京類似。珠江新城一些高檔住宅每平方米已達1.5萬元—2萬元,但2004年上半年這里的樓價才7000元/平方米上下,兩年之內樓價如此飆升令人咋舌。
但在樓價飆升的同時,廣州房地產交易量出現銳減。今年1月,廣州越秀、荔灣、天河、海珠、白云、黃埔6個老城區住宅成交量為3000多套,2月則滑落至2000余套,3月不足2000套,即使是傳統熱銷期的4月份,成交套數依然不足3000套,面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65%.“五一”黃金周更清晰地將銷售的頹勢放大。
據廣州國土房管局對樓市交易適時統計的“陽光家緣網”數據顯示,“五一”黃金周期間,廣州10區7天成交僅826套;對老百姓來說,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越秀、荔灣、天河、海珠、白云、黃埔這6個老城區,“五一”期間這6個老城區商品房交易量僅為472套。據不完全統計,黃金周前后廣州老6區約有120個樓盤推出總量約2.8萬套可售地產,其中住宅約1.5萬套,也就是說,本次黃金周中心城區樓市交易量只占可售總數的3%左右。而在近年樓市銷售最高峰的2004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僅合生創展一家開發商就自報賣出1682套,進賬10億元;即使是被地產商形容為“慘淡”的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心城區的銷售總量也達千套。
人為操縱市場,開發商“銷控”制造虛火
一邊是政策信息表示房源充足,一邊是開發商放風稱“房源緊張,供不應求”。虛火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開發商的伎倆近來屢屢被曝光,有媒體把開發商賣房子比作“擠牙膏”:想盡各種辦法一點一點將房子分期分批投放市場,并且一批一批提高價格,名為“銷控”,實際上是人為操縱市場,制造出供不應求的局面,最終達到房價大漲獲取高額利潤的目的,這其實是大多數房產開發商的共同策略。
相關評論:住房消費須理性
近來的房地產市場十分有趣。
一邊是房價在飛漲,開發商不斷放風,說房源緊張供不應求;一邊是來自有關部門的消息,各地不存在住房供應不足的問題。
但開發商似乎并不吃這一套,其宣傳攻勢依然夸張,銷售場面照樣火爆,甚至出現普通住宅開盤竟然有上千人排隊的“景象”。但筆者近日在采訪時就發現,很多2004年甚至開盤更早的房子現在仍在銷售,樓市并不是開發商宣傳的那樣火爆,開發商捂房惜售的現象仍然普遍。正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的緣故,消費者很容易被房地產商牽著鼻子走。
價格上升,成交量下降,空置量增大,這些數據直接表明當下樓市虛火比較旺。
面對這樣一個樓市,我們的消費者必須理性,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被開發商制造的虛假信息誤導,更不能跟著某些商人起哄、盲目追漲。另外,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加強房地產統計和市場信息的披露,增強房地產市場的透明度,使謠言無法產生,無處傳播,最終不攻自破。
專家認為:“國六條”不會使房地產市場低迷
在全國一些城市房價不正常躁動之時,國務院提出了進一步搞好房地產市場引導和調控,及時發布了六條整改措施。與此同時,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近日發布了《2006年一季度房地產市場形式分析》調查報告,認為近期房地產市場有效供給增長,預計二季度全國房價漲幅將有所回落?梢灶A料在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律運行雙重作用之下,房地產市場將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
成因難判牽涉宏觀 我國房地產業調控左右為難
5月17日,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最終確定了地產業調控的總體方向,提出了以調整供應結構等6點意見。
然而,當調控將逐步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的時候,選擇實際路徑仍左右為難。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的六點意見并未明確對地產行業過熱的原因做判斷,這與宏觀經濟局勢密切相關。顯然,在調控實操開始后,政策的著眼點將絕不是單純的房地產行業,而將通盤考慮宏觀經濟的因素。
警惕金融違規助房價上漲 要搞好房市宏觀調控
記者最近在廣西北海市采訪中了解到,數百名以“零首付”購買了北海市一家產權式酒店物業的購房者,不幸掉入了由開發商與銀行共同掘就的購房“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