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的提案,被全國政協提案組定為今年第1號提案,“兩稅合并”成為今年兩會上的焦點財經話題。專家建議,“兩稅合并”宜早不宜遲,在具體步驟上應穩妥推進,平滑過渡。
目前,我國針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分別實行兩套稅制,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實際稅負只有11%,而一般內資企業的平均稅負達到22%,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稅負更高達30%。這種做法,即便在全球也極為鮮見。
不可否認,低稅率是早期吸引外資的主要動力,但改革開放20多年后,現行這種稅負輕重有別的原則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損害了內資企業的競爭力,妨礙了其更新設備、提升產業結構和吸引人才。同時,它還扭曲了企業行為,激勵內資外流然后以“外資”身份回流。有估計認為,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賬面統計數字中有1/3左右實際上是這種回流的“假外資”。
鑒于上述種種弊端,“兩稅合并”宜早不宜遲。正如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所說,現在實行兩稅并軌,時機不僅已經完全成熟,而且是最佳時機。2005年全國財政增收5231.51億元,已具備了承受“兩稅合并”后可能出現的稅收收入下降。
對于某些人士擔憂的兩稅合并會影響我國吸引外資的問題,專家指出,稅收優惠不是外資選擇中國的主要原因。外商來華投資主要是因為我國有龐大的市場、優秀的人才、良好的基礎以及成熟的配套工業。
兩稅合并已是大勢,關鍵在于如何操作。為了減少負面沖擊,專家建議,兩稅合并應該穩妥推進,平滑過渡,按照法律和兼顧當前實際,在包括以前我們所作承諾的基礎上,妥善地解決兩稅合一的問題,以減少改革阻力。
事實上,兩會代表們提交的建議以及有關部門設計的新方案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率可能在24%—26%之間,相當于國際中等水平,是內資企業翹首以待的,也是外資企業可以接受的。同時,我國對外資的稅收優惠政策不會取消,但會改進和調整,調整的出發點是以產業導向的“特惠制”取代“普惠制”,即對特定產業和特定區域實行稅收優惠,稅率大概是15%;對外資還將實行過渡期,以減輕其所受的影響。
還有專家提出,兩稅合并可與增值稅轉型并行推出,正好對外資企業稅負發生“一增一減”的效應,有利于平穩施行改革。
另外,新的方案將堅持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收的原則實行稅制改革,國家的稅收總量不會下降。因為兩稅合一之后,雖然內資企業的名義稅負降低,但實際稅負還相當于或略高于此前,加上稅收征管制度的完善,國家稅收總量不會大幅波動,隨著經濟蛋糕的做大還有可能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