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減稅吸引流民歸田
三國時期,魏國雖然經過了赤壁之敗和諸葛亮五次北伐,但其強國地位均未被撼動。這與魏國較強大的經濟實力有直接關系,而曹操在魏國進行的稅制改革則奠定了其雄厚的經濟基礎。
東漢末年,由于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曹操敏銳地洞察了天下形勢,把“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三國志·魏志》)作為完成統一大業的政治、經濟方針。
曹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頒布《置屯田令》,開始大規模屯田。對屯田收獲實行“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雖然百姓地租負擔較重,但較為安定的生產和生活,仍能被當時百姓接受。“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解決了軍糧問題后,為保證長久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曹操開始著手進行賦稅制度改革。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發布了著名的《收田租令》,規定“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這一改革實現兩大突破,即把漢代的定率田稅改為定額田稅,把人頭稅改為按戶征稅。漢代田稅“三十稅一”,一畝須繳糧5升以上。曹操的改革不論產量高低,一畝只繳4升,田稅不與產量掛鉤,增產不增稅,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流民紛紛歸田,農業生產得以恢復。
漢代“人頭稅”算賦、口賦是按人頭繳納的,百姓要賣掉產品換錢繳稅,時常受到商人盤剝。曹操改人頭稅為“戶調”,不管一戶人口多少,只繳絹2匹,綿2斤,避免了因家庭人口增長增加稅收之累。
曹操還規定除百姓納稅外,一般豪強地主也要繳納田稅、戶調。同時,注重加強管理,規定正稅之外,“(其)他不得興發”。
曹賦稅改革使魏國民心歸服,軍隊衣食充足,成為三國鼎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上一篇:槍口下的非常“稅”月
下一篇:漢初的礦產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