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財政部的部署,我國所有的國有企業將從2005年全部要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它將是我國國有企業會計工作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國有企業財務核算制度走向成熟的標志,它將建立更適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財務會計核算模式,將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會計信息質量。
一、國有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現狀分析
我國所有國有企業從2005年開始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應該看到許多有利條件:一是有財政部的高度重視,事先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制訂出了《工業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問題銜接規定》以及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問題解答,直接為廣大國有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提供較好的條件。再次,先期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企業的經驗和教訓可供借鑒,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結合國有企業本身的特點制定相應措施。所以,國有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條件是成熟的,效果也會是好的。
但也有個別地區、個別企業沒有全面執行和有效運作,有的企業是有選擇地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部分條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于計提各項減值準備,會計及其他業務人員感到工作量大,企業主要領導擔心影響考核指標完不成,影響自身利益,往往執行起來打折扣。《企業會計制度》明確規定要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要正確計算這些減值準備,會計人員必須要獲取大量的會計業務信息資料,又要具備較好的業務判斷能力。如對債務單位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及應收賬款的賬齡分析;對固定資產由于市價下跌或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等原因導致可回收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要逐臺逐項計算;對存貨遭受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市場銷售價格低于成本要逐項計算存貨成本不可收回部分的損失等。這些計算和資料的收集是相當繁重的,并且還不是會計人員專業所能完成的,需要其他專業人員配合才能實施。計提和沖減減值準備的工作量太大是會計人員和相關人員一下難以適應的,有的企業領導則認為,計提了減值準備就影響了“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等一些經濟指標,影響了任期績效;還有的甚至認為,日常核算中計提減值準備,企業利潤減少了,而企業所得稅卻不能相應減少,企業沒有取得利益所以在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時,只考慮了眼前利益,片面理解或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對計提減值準備摻有水分,不能如實地反映企業資產的真正質量。
2、會計人員素質跟不上、會計基礎工作差,直接影響了《企業會計制度》的執行。有的企業會計人員專業水平不高,法制觀念淡薄。只順從領導意圖辦事,缺乏敬業精神,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消極對待。有的企業會計人員結構不合理,會計核算不規范,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缺少心理準備和實踐經驗,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所要求具備的會計專業技術水平不能適應。
3、有些非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認為,企業本身沒有對外披露會計信息的需求,無須保證其會計信息真實性、可靠性,認為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無關緊要;還有的管理人員認為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只是會計人員的事,與自己無關。
二、國有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對策探討
為了在所有國有企業順利推行《企業會計制度》,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首先要提高企業領導干部、會計人員以及其他相關業務人員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思想認識和自覺性,使他們認識到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需要;是關系國有企業生存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企業領導不能只考慮經濟指標如何,會計人員及其他業務人員不能只考慮到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所增加的工作量。
2、要提高企業領導干部、會計人員及相關人員的會計專業知識和職業素質。雖然,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會計人員中不乏優秀人才,但并不等于整體綜合素質全面,按照與國際接軌和新形勢下的要求,整體知識水平還遠不夠高,現已掌握的專業技能還跟不上會計改革的步伐。建議在近期,舉辦不同類型人員研討班、學習培訓班,系統學習《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辦法,掀起廣泛宣傳學習掌握《企業會計制度》的高潮。有條件的單位,還可以組織學習《企業會計制度》知識競賽,以此來推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熟知和運用好《企業會計制度》的新技巧。特別是對新舊會計制度銜接方面,進行深入學習和研討,達到滿足執行新會計制度要求的目標。使每一個會計人員都能結合本單位實際,認真執行好《企業會計制度》。
3、摸清家底、清產核資是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必備重要條件。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不光是幾個會計科目的變更,更不是幾個會計人員動動賬就能完成的,而是整個企業的一件大事,涉及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在執行原來會計制度時,我們有的企業家底本來就不夠清楚,有的潛虧數額大,有的資產實際上已毀損、報廢,但怕影響指標,影響企業形象而不減少會計賬面值;有的固定資產長期閑置,有的折舊不按規定計提,使賬面價值與市價不符;有的應收款項、長期投資收不回,長期掛在資產賬戶上等,造成不良資產占相當大比例。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時,首先要對這些資產的真實價值摸清。只有認真進行清產核資,才能將資產損失清出來,才能逐項計算應計提的相關減值準備。具體清產核資的主要內容有:(1)應收款項的清理。應收款項,主要包括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有的國有企業應收款項掛賬時間長,需要進行全面清理,弄清不可收回賬款的項目和程度,以確定是否形成損失或有多大損失;(2)固定資產的清理。對于固定資產的清理,應組織熟悉固定資產情形及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或者請具有相應資質資格的中介機構進行認真清理或評估,鑒定出哪些屬該報廢的、哪些屬技術落后的、哪些屬于閑置的而難以收回市價需要報損或減值的。(3)存貨清理。企業的存貨包括原材料采購、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自制半成品、在產品庫存商品、發出商品等項目,存貨品種繁多,需要所有物資保管人員、物資管理人員、采購人員、會計人員進行認真清查。清查毀損、報廢、積壓等項物資,分別計算損失。這項工作量是比較大的,建議各企業領導部門應予以重視,專門下發文件,積極組織力量,認真做好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工作,把毀損報廢,長期積壓閑置及與市價不符的損失清理出來,作為計提減值準備的依據。而企業的廣大員工都應配合執行這一工作。在計提減值準備時,必須要有詳細的計算依據,切防隨意性。對計提減值準備影響較大的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應該進行追溯調整。
按制度已明確規定進行銜接之時計提的多項減值準備,可不進入當期損益,而是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一執行新制度預計損失”后,根據凈資產的承受能力在“利潤分配”、“盈余公積”、“資本公積”等科目內沖減,即使不能沖減的損失,也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以減項列示,它不涉及當期利潤。那么就要防止有人乘轉軌銜接之時,過高地多計減值準備,為以后調節利潤留下“蓄水池”的錯誤做法,各級會計人員及領導應把好關,上級主管部門要審批或組織人員進行復查。中介機構應加強這方面的鑒證,共同防止這種利潤調節的蓄水池出現。
4、注意新舊會計制度銜接的會計處理
在清產核資過程中,核實資產、負債情況時,要對清理出來的損失,在新舊制度銜接時,進行區別對待和處理。
(1) 區別“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和“執行新會計制度預計的損失”的會計處理。
“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是指資產報廢、毀損:“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是指企業按照新制度有關減值的規定,對有關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例如:清產核資中有一臺皇冠汽車賬面凈值80000元,因交通事故,經鑒定報廢,可收回殘值500元;另一臺東風汽車賬面凈值120000元,經專家評估,按市價只能收回 75000元,那么相關會計處理分別如下:
報廢的皇冠汽車會計處理為: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 795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80000-500) 79500
對于東風汽車減值的會計處理為: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損失45000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20000-75000) 45000
(2)區別確認“執行新會計制度前的損失”和正常的費用支出的會計處理。
在清產核資中,一定要以原制度的規定來區別確認,例如,某公司“其他應收款”列有××市廣告有限公司余額300000元,經清查,系2000年公司要求廣告公司做的廣告,按合同已付300000元,廣告已于2000年7月完成,只因沒有開發票,一直列在其他應收款帳上,在清產核資中,要求對方開了廣告專用發票300000元,按原制度可作5年攤銷,2000年7月至 2004年9月應分攤300000÷60× 51=255000元,其中當年45000元,以前年度為210000元,會計處理為: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210000
產品銷售費用 45000
貸:遞延資產 255000
借:遞延資產 300000
貸:其他應收款 300000
5、建議將執行新的《企業會計制度》變成一個全員當家理財、處處挖潛增利的新的起點。在實施《企業會計制度》之時,清查出“存貨”、“固定資產”、“應收賬款”減值損失時,按新會計制度,要減少企業所有者權益。同時,從清出積壓、閑置造成減值準備的數額后,發動全員當家理財,盤活這部分資產,對閑置存貨、固定資產盡可能利用或者推向市場處理。收回部分資金,減少損失,就相應增加了利潤;對于一些難收回款項,發動全員當家理財,建立完善監督、考核獎罰機制,今后盡可能減少減值準備,使企業效益好起來。
6、正確行使《企業會計制度》給予企業的權利,保證會計信息不失真和更加可比。在財政部的《企業會計制度》以及相關辦法中,雖然對許多會計估價作了明確規定,雖不能任意變動,但又不是很呆板的,而是給企業賦予一定權利。例如,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折舊率、壞賬準備計提的比例確定,均給企業留了很大余地,單位可以根據自己具體情況,制定出具體實施辦法,以使會計信息更貼近真實。我們相信只要通過各級領導、會計人員及其他專業人員、中介機構的努力,國有單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湖南湘資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