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會計信息可望以較低的成本完成產權界定,從而以私人產品的方式在市場上出售;談判成本的降低,使原本的會計管制可能變得寬松;信息遠程實時傳送成本的下降,使得會計信息的生產職能可能由市場來完成,即股東可將會計信息的生產委托給企業經營者以外的受托人,等等。最后,本文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現行會計在許多方而后 不盡人意,使關于未來會計的研究一直是會計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薛去奎1998,吳東輝1998,石春茂1998,雷光勇、黃斌1999)。但未來會計究竟是什么樣子,人們心中仍然沒有答案。以前的有關未來會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會計本身的概念框架的創新,而假定制度是不變或不可改變的常量,這樣的思維方式阻礙了這個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制度的變革成為可能,相對于會計本身的概念框架創新而言,制度創新的意義要重要得多。網絡時代會計的制度創新,包括會計信息:
1)產權模式創新;
2)傳播模式創新;
3)生產模式創新。
一、明晰會計信息的產權
在信息日前成為商品的網絡時代,會計信息能否成為一種商品,主要取翊地會計信息的產權能否有效界定。Coase(1960)提出,只要有明確的私有財產權,很多外部性①的經濟活動都可以通過適當的契約安排達到最優福利效果,而不管這種私有財產屬誰所有和作何種分配。因此,會計信息成為商品的前提是產權的明晰,亦即會計信息到底歸誰所用。
筆者以為,會計信息的本質是企業所有的一項經濟資源,而企業又歸股東所有,因此,會計信息天然的產權所有者應該是企業的股東②。現行的制度框架中,會計信息這項企業資源由經營者管理,但其并不明確為誰管理;股東亦不自知其為會計信息的所有者。因此,確認股東為企業的產權所有者,至少會帶來下述一些改變:
1、雖然會計信息是稀缺的,但一直以公共產品的形式供應,如果賦予股東以會計信息的產權,產權所有者就有可能以私人商品的形式供應會計信息;
2、作為企業資源的所有者,股東可以選擇經營者以外的生產會計信息的代理人;
3、消費乾對現行的標準會計信息產品之外的需求將會刺激產權所有者擴大供給,會計信息的供需可在市場中進行,價格與產量由供需決定。
會計信息產權的明晰化,只是其市場化的鑰匙;能否打開市場的大門,則取決于這把鑰匙的價格是否足夠低廉。張五常(1970,1983)指出,具有外部性的活動能否通過市場交易來進行,其實質在于事前產權界定的交易費用與事后交易費用(表現為激勵機制中的問題)的比較,前一類交易費用的增加(減少)可能使后一類交易費用減少(增加)。因此,問題現在就變為會計信息的產權界定成本是否足夠的低廉。在90年代以前,或許答案仍然是仍然是否定的,但自從網絡走進我們生活以來,不斷的技術革新使得會計信息的產權界定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媒體的網絡革命使得會計信息不僅可在報紙上公布,還可以選擇網絡傳播,設立自己的網址。會計信息可以人選為商品出售給網絡媒體公司,而不是象現在上市公司還得付錢給證券報刊登其會計信息。
這里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即會計信息為什么不可以作為商品賣給傳統的媒體,而非得選擇網絡媒體公司?這是因為,任何媒體公司作為贏利性組織,購入商品的目的都是為了賺取更高的利潤,但是在經營會計信息牟利方面,傳統的媒體與現代的網絡媒體相比存在天生的不足。通常來說,如果僅經營現行的標準會計信息,很難實現贏利目標,要想實現贏利,必須根據用戶需要開發多樣化的產品,傳統媒體的有限信息容量和固定的界面形式使得自己處于不利,只有網絡媒體堪當此任。
二、會計信息生產模式和傳播模式的市場化
傳統的會計信息生產者傳播模式特點是:
1)會計信息的生產職能由企業自己執行③;
2)企業掏錢在證券報上刊登傳播會計信息。
現在的問題是:
1)會計信息的生產職能能否交給市場來完成?
2)在其他市場主體(如報業公司、數據公司)利用會計信息贏利的同時,其產權所有者—股東—能不能也獲得利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對舊有的會計信息的生產模式和傳播模式進行市場化變革。變革的具體方法是:
1、成立專門的會計服務公司,以改變傳統的會計信息生產方式
傳統的會計信息生產方式的特點是:
1、手工操作,這使得會計信息的供給受到手工勞動的低效限制;
2、非市場化的企業內部職能,這使得會計信息在下列方面受到影響;
(1)缺乏增加信息供給的市場激勵;
(2)信息易受內部人操縱。網絡技術革命以前,雖然這種生產方式的缺點一直如是,但其地位并未因此動搖。
這主要基于下列兩個原因:
1)能代替手工勞動的工具沒有出現;
2)會計信息的生產職能由市場執行的交易費用遠高于自己搪行的成本,主要是缺乏經濟的通訊工具將大量的日常經濟事項傳送至對方,以及對方旦泄露商業機密的成本。
但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會計信息的生前 可能實現非手工化,較為復雜的會計方法的使用亦成為可能;同時,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經濟交易的原始數據的異地實時傳送成本不再高昂,基于上述兩項技術的巨大突破,會計信息的生產方式終于可能沖破上述約束條件,由手工生產變為機械化生產,由作坊式生產走向享受規模經濟收益④的大生產。具體的生產模式如圖1所示:
圖1(參見會計研究2000.2第53頁)
2、企業與會計服務公司簽約⑤
契約內容包括:
①會計服務公司替代企業執行會計信息生產職能,企業向會計服務公司支付相應的費用,企業有向后者誠實地提供體制改革有相關信息的義務(雙方約定存有例外的,該例外應同隨后的會計信息一并公布);
②企業將會計信息的所有權售與會計服務公司,后者向前者支付相應的價格。
3、會計服務公司與媒體簽約⑥
會計服務公司通過協議有償賦予媒體公司披露會計信息的權利,會計服務公司與會計事務所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負責。
4、任何會計信息的消費者必須付費使用會計信息
網上付費系統(如網上銀行)的發展與成熟,使得付費本身的成本在大下降。企業、會計服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媒體公司、證券監管機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消費者這七者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參見2000.2第53頁)
圖解:
1、證券監管機構規定企業應披露事項之最低標準;
2、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制定《具體會計準則》,除此之外,對各種具體會計準則之外的會計方法給出標準的說明,以資會計服務公司生產信息時參考使用;
3、證券監管機構規定最低標準之會計信息的披露時間、范圍、格式等;
4、會計服務公司代替企業執行會計職能,并隨時提供企業所需的各種決策所需的會計信息;
5、會計師事務所根據《具體會計準則》和《獨立審計準則》對會計信息進行審計;
6、企業將會計信息的產權售與會計服務公司;
7、會計服務公司將披露會計信息的權力賦予媒體公司,媒體公司向前者交納相應的費用;
8、若企業未如6、7所述,作為替代,企業可直接將披露會計信息的權力賦予媒體公司,媒體公司向企業交納相應的費用,企業保留會計信息的產權;
9、消費者付費使用會計信息;
10、會計服務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信息質量負責;
11、若企業執行6、7步驟而是執行8步驟,則會計信息質量由企業與會計師事務所共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