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及時接收最新考試資訊及
備考信息
運用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產權理論對財務的基礎理論問題作出新的解釋,是近年來財務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新的思路,它拓展財務理論研究的視野,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一、關于財權
理論界對財權的認識基本上是循著產權—法人財產權—財權的思路進行的。一般認為企業產權分為原始產權和派生產權(法人財產權),法人財產權歸企業擁有,而財權是法人財產權的核心,在具體界定財權的權能時,大都以1992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為依據,從企業擁有的經營自主權中分離出與資金運動有關的權力,將其作為財權所應包含的權能。如有人認為,財權是法人財產權中與產權資本化運動相關的權能,是法人財產權的核心,它在企業內部具有明顯的層次劃分,是企業其他經營權的保證和前提,它具體包括籌資決策權、投資決策權、資金使用權、成本費用開支權、訂價權、收益分配權等權能。[1]也有人認為,財權表現為某一主體對財力所擁有的支配權,包括收益權、投資權、籌資權、財務預決策權等權能。并認為,這一支配權起源于原始產權主體,與原始產權主體的權能相依附、相伴隨。在財權歸于產權的內容中,主管價值形態的權能,并構成法人財產權的核心。[2]
應該說,理論界對財權內涵的探討,使人們對財權的認識,開始深入到“財”背后的權力,這為我們認識財務本質、財務主體、財務分權分層管理等理論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如何認識法人財產權?基于法人財產權的財權研究是否科學?以經營自主權為依據來界定財權的權能是否嚴謹?等等這些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如何認識法人財產權,這是我們首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1993年底以后,我國開始用出資者所有權與企業法人產權的新兩權分離來代替原來的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的老兩權分離。企業法人財產權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我國企業改革理論的重大突破。但是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入,人們發現基于法人財產權的“兩權分離”,并沒有根本改變我國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經營效益低下、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的狀況,相反還出現了“窮廟富方丈”現象、“59歲現象”、侵吞國有資產、卷款私逃現象等內部人控制失控的嚴重問題。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從表層來看,是人們對企業法人財產權的理解出現了三種錯誤認識傾向:一是仍然沿用以往“放權讓利”式企業改革思維觀念來理解法人財產權概念,把法人財產權簡單地看作《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中規定的14項經營自主權,以為企業有了法人財產權,就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二是把法人財產權的獨立性絕對化,認為企業有了法人財產權,就可以不受政府的任何約束,可以隨意自主決定處置財產;三是過分夸大企業法人財產權的作用,認為只要國有企業實行了公司化改造,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權,就可以完全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3]
從深層來看,是因為“企業法人財產權”概念本身的不規范性。首先,在現代產權經濟學中并沒有“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概念,經濟學家們將企業界定為“一組契約的聯結”;將企業契約的簽約方,稱為“產權主體”,他們對自己投入企業的要素(資本、勞動等)擁有明確的財產所有權;將“企業所有權”,理解為企業的剩余控制權,或者剩余索取權,有時也指二者的對稱分布,但無論怎樣認識,行使這些權利的是企業的“產權主體”,而不是企業本身。再者,企業擁有法人財產并不意味著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法人財產只是表明當發生民事訴訟時,公司法人可以作為獨立民事主體,以公司全部財產承擔民事責任,它并不表明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企業的財產都有明確的產權主體,當然也就不能將企業看作法人財產權的主體了,否則,就會出現“一物二主”、“一物二權”的觀點,是不足取的。
企業法人財產權概念在理論和實踐上存在的種種不足,直接導致了財務理論界在財權認識上的偏差。
改革開放以來,直到1993年底以前,我國一直在推行放權讓利式的改革。但是這種缺乏產權約束的經濟性放權,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政企不分、預算約束軟化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當國企改革實踐推進到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改革方向時,有人認為:“隨著企業產權主體地位的確立,企業也相應取得了自己獨立的財權,企業有權在法人產權的范圍內行使投資權和收益(分配)權等各項權能。”[4]顯然,循著這樣一個思路: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法人財產權的核心是投資權、收益權、資金支配權等權能,而這些主管價值形態的權能又構成“財權”權能,我們必然得出“財權是法人財產權的核心”這一結論。但正如前文所作的分析,企業并非法人財產權的主體,大前提的錯誤,必然導致推導所產生的結論的錯誤。
那么為什么理論界會以經營自主權為依據來界定財權的權能?我國民法通則第7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第二條規定,“企業的財產屬于全民所有,國家依據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授予企業經營管理,企業對國家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這是我國法律中對經營權的法律定義及其具體權能所作的唯一權威規定。雖然從具體權能上看,經營權權能只有三項,比所有權四項權能少了一項“收益權”權能。但從理論、法律和實踐上來看,凡是對財產享有占有、使用、處分權的企業也必然享有財產收益權。也就是說,收益權是企業擁有其他三權的必然結果,故“經營權”就是財產所有權。有人據此認為“經營權”定義是財產所有權定義的同義反復,是不科學的。[5]由于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法律定義給人以同義反復之嫌,又由于人們以為法人財產權的確立,意味著企業14項經營自主權的落實,因此,人們就以14項經營自主權為依據,來界定財權權能,從其中分離出主管價值形態的權能,加以整合、擴充得出財權包括收益權、投資權、籌資權、財務決策權、資金使用權、成本費用開支權、訂價權等權能。但是,把法人財產權簡單地看作《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中規定的第14項經營自主權的觀點正是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需要避免的錯誤認識傾向,以此認識為基礎,所得出的對“財權”的內涵和權能的界定,其科學性是值得懷疑的。
基于法人財產權概念及其理論來認識財權的內涵和權能所存在的種種不足,使我們認識到必須另辟溪徑,對財權作出新的解釋。
在現代企業理論中有一個與“企業法人財產權”貌似而實質上有天壤之別的概念——“企業所有權”。格羅斯曼、哈特等將其理解為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它是指在契約中沒有特別規定的活動的決策權,主要指戰略性重大決策權,如任命和解雇經理人員,決定經理人員報酬,決定重大投資、合并和拍賣等,它一般為所有者代表董事會所擁有,有時也需要股東大會表決決定。與之相對應的是特定控制權,或合同控制權,它是指可以通過契約授予經理人員的經營權,包括日常的生產、銷售、雇傭等權利。由于公司法和企業章程往往對一些戰略性的重大決策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如任命和解雇經理人員的權利、合并和清算的權利、重大投資決策權等,從而使這些權利變成了合同控制權,因此在界定企業所有權時,人們有時也直接用控制權概念,而不用剩余控制權概念。[6]
無論是特定控制權還是剩余控制權,也無論控制權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分離程度如何,我們都可以從中分離出與資本價值運動有關的控制權,稱之為財務控制權。這就是我們對“財權”的新的解釋。在傳統企業,財務控制權由所有者行使;在現代企業,兩權分離,財務控制權分屬所有者和經營者。所有者所擁有的財務控制權主要是指企業的重大財務決策權和監督權,經營者所擁有的財務控制權主要是指財務決策執行權、日常財務管理權、財務經理選擇權、以及對財務經理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權。在企業控制權中財務控制權居于主導地位。
二、關于財務主體
基于法人財產權的財務主體研究,大致來看,有兩大類四種不同的觀點。一類是一元性財務主體觀,以湯谷良、伍中信為代表,認為財務主體為企業本身,但伍中信不同意財務分層分權管理的觀點;另一類是二元性財務主體觀,以干勝道和劉貴生為代表,前者認為財務主體為所有者和經營者;而后者認為財務主體為企業和企業財產所有者。這些觀點大多以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擁有自主經營權,企業財權獨立,自主理財為理論基礎,研究結論的不同源于研究者們對財權獨立程度的理解不同。
伍中信對財權獨立的理解過于絕對化,他認為企業財權獨立后,出資者就不可能擁有獨立完整的財權,不可能參與企業決策,所有者保留的只是剩余收益索取權的一部分。他認為企業法人財產權的確立,使企業成為擁有獨立、完整的財權,擁有“自主決策、自負盈虧”的能力,從而成為財務主體。[7]在將獨立完整的財權界定給法人產權主體—企業后,出資人就不可能有獨立完整的財權、不能進行財務決策了。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財務主體了。
湯谷良也從企業財權獨立出發得出企業是財務主體,但認為財權在企業內部具有明顯的層次劃分,這一觀點形成了他詳細論述財務分權分層管理理論的基礎。但是,由于他認為企業是財務主體,不承認所有者是財務主體,因此他認為“所有者財務在企業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后主要是一種監控機制,而不是一種決策機制。”[8]這一觀點的提出是從法人財產權出發研究財務主體理論的必然結果。伍中信不同意財務分權分層管理的觀點。也不同意劉貴生、干勝道等提出的財務主體二元性的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基于法人財產權的財務主體理論研究中,伍中信的觀點是最徹底的。
劉貴生的觀點與伍中信的觀點并無實質不同,他也認為所有者的所有權集中地體現在剩余索取權上。事實上,只要認為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成為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所有者就必然會被擠到只享有剩余,不參與決策的位置上。但由于劉貴生是以掌握財務分配權與否為依據來界定財務主體的,所有者參與財務分配,當然他也是財務主體。因此,他認為股份公司財務主體為公司所有者和公司本身。并且他對財務主體的界定也避免了將所有參與財務分配的利益主體都界定為財務主體的弊端。他認為,財務主體是指財務分配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參與者,因它的存在決定著財務分配的范圍、規模、方式方法及財務分配關系的基本性質。[9]這里,他提出的是“起決定作用的參與者”,而不是所有參與者,從而將其他的分配參與者排除在外。
干勝道則認為所有者在進行委托代理時要進行財務決策,財權要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分割,經營者的獨立性是相對的,經營者的日常財務決策所有者并不干預,所有者參與企業合并、產業結構調整等重大財務決策,所有者財務與經營者財務并行不悖。[10]但是,干勝道并不反對將企業作為財務主體的提法,他的二元性財務主體觀,實際上是將所有者和企業作為財務主體。他說:“一方面,要轉換企業的運行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確立企業的財務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明晰國有企業產權,確立對企業的投資公司,即確立所有者財務主體。”顯然,他認為,企業和所有者均為財務主體。只不過,他認為,“經營者財務與企業財務可以視為同義詞”[11],這樣看來,干勝道的觀點與劉貴生的觀點在形式上又有相似之處,都認為所有者和企業本身為財務主體,不同之處在于,干勝道認為,所有者具有財務決策、調控權,而不僅僅是分配權。
無論是一元性財務主體觀,還是二元性財務主體觀,基本上都是循著原始產權與法人財產權分離的思路所提出的研究結論。我們同意財務主體的二元性觀點,但我們的觀點與前面的觀點有本質上的不同,我們認為應該在現代企業理論的框架內探討財務主體的二元性。我們認為,企業財務主體是由企業所有權安排所決定的,是企業所有權安排的內在要求,它是指擁有財務控制權,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企業財務關系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在傳統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所有者是企業的財務主體;在現代公司制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所有者和經營者共同擁有企業的財務控制權,從而使現代企業的財務主體具有二元性的特征。
同時,我們需要指出的是,企業是一個契約的聯結,它本身不可能成為產權主體,也不可能是財務主體,能成為財務主體的只能是對企業投入要素的簽約人,且這一簽約人必須是掌握企業財務控制權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將企業作為財務主體,將所有者排除在企業財務決策之外,是很危險的,這會使經營者的財務決策權成為不受約束的權利,也侵蝕了企業形成的產權基礎。
三、關于財務職能
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企業財務的基本職能是資源配置,如有人認為,“資源配置是財務的第一大基本職能”[4],“財務的基本職能是有效培育和配置財務資源”。[12]筆者不贊同這一觀點,并認為,研究企業財務職能,只能從所有者和經營者所具有的管理職能著手,從其職責的行使上來界定其財務職能。理由如下:
市場經濟即市場在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具有資源配置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我們能不能進一步得出企業財務具有資源配置的職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企業的資源配置是否有效,取決于企業管理是否有效,而企業管理的有效性取決于企業所有權安排的有效性,即需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責、權、利對稱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就財務資源的配置而言,在企業內這種配置屬于微觀計劃調節,其有效性取決于財務控制權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分布狀況。所有者和經營者都是企業財務資源配置的計劃調節者,由于經營者擁有管理能力和信息優勢,他應該擁有計劃調節的權力,同時由于存在代理問題,所有者也不可能完全放棄計劃調節權,尤其是戰略性計劃調節權,這就決定了財務控制權在二者之間存在一個劃分問題。權利劃分合理,制衡有效,那么企業財務決策就會有效,財務資源的配置也會有效。
企業長期財務戰略的制訂和實施、企業籌資、投資、分配決策等等這些引導企業財務資源流動和配置的種種舉措,都依賴于所有者和經營者財務管理職能的有效發揮。企業所具有的資源配置功能(包括財務資源配置功能),是離不開所有者和經營者這兩個財務管理主體的財務管理活動的。企業的資源配置實際上是企業財務管理主體管理職能的發揮所產生的作用,它經歷了一個從財務管理主體—職能發揮—產生資源配置作用的過程。在理論經濟學研究中,我們省掉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這一環節,直接講企業具有資源配置的職能或功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們專門研究企業財務管理職能,這樣講就是欠妥當的。這也就是我們不同意“企業(財務)具有資源配置職能”觀點的原因。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應體現為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組織、財務指揮、財務調節(協調)、財務控制、財務監督等方面。
「參考文獻」
[1]湯谷良。現代企業財務的產權思考[J].會計研究,1994,(5)。
[2]伍中信。現代財務理論的產權基礎[J].財政研究,2000,(7)。
[3]吳敬璉。漸進與激進——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4]伍中信。現代財務經濟導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
[5]陳穎源。企業改革法人財產所有權[J].經濟研究。1994,(3)。
[6]錢穎一。企業理論[A].湯敏,茅于軾。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一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24.
[7]伍中信,周愛香。試論股份公司財務主體的一元性[J].財會月刊,2001,(24)。
[8]湯谷良。經營者財務論——兼論現代企業財務分層管理架構[J].會計研究,1997,(5)。
[9]劉貴生。論產權結構與財務主體[J].會計研究,1995,(6)。
[10]干勝道。所有者財務:一個全新的領域[J].會計研究,1995,(6)。
[11]郭復初。財務專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12]李心合。知識經濟與財務創新[J].會計研究,2000,(10)。
上一篇:對我國會計信息管制的幾點思考
下一篇:淺談證券公司的資金管理
Copyright © 2000 - m.electedte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
套餐D大額券
¥
去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二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欧美大片黄色 | 欧美国产另类 | 国产在线视频综合 | 麻豆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 a毛毛片 | 国产一区久久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福利精品 | 欧美黄色一级片视频 | 成人不卡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 | 国产精品综合网 | 污网站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免费看 |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a黄色| av动漫一区二区 | 久久中文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ktv | 国产99re| 男女毛片 | 1515hh毛片大全免费 | 中国极品少妇xxxx做受 | 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亚州av一区| 久久久91 | 久久久久久久 | 懂色av蜜臀av粉嫩av分享吧 | 亚洲免费看色 | 一区二区自拍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av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日韩二 | 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