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國家六部委正在緊急研究,準備修改白酒消費稅。即將修改的白酒稅制,應能給處境尷尬的國內大型白酒類企業帶來轉機。
2001年5月,國家對白酒稅收政策進行調整,將白酒從價計稅方法調整為從價與從量相結合的計稅方法。對糧食、薯類白酒在維持現行按出廠價25%和15%的稅率從價征收消費稅辦法不變的前提下,再對每斤白酒按0.5元從量征收消費稅。這項政策的出臺直接導致2001年全國白酒行業利潤下降6.6%,僅為40.4億元。同年,全國白酒稅金總額為88.2億元,僅比2000年新增了5.8個億,與稅收目標相差很遠。
國家前年出臺調整白酒稅收政策的目的是“扶優限劣、扶大限小”,旨在通過稅收杠桿的調節,使中國白酒企業逐步走上規模化、集團化發展的道路。但實施效果卻沒有很好地達到預期目標,不但沒有使有品牌、有規模、有質量保證的大型白酒企業得到發展,反而使這批企業的產銷量呈現萎縮,效益大幅下滑。
眾所周知,大型白酒公司的效益很大程度上是靠中低檔白酒來支撐的,其效益是靠規模和品牌取得的。然而新稅制的實施,卻使這些大型白酒企業被迫放棄中低檔白酒市場。成都市近郊某縣國稅局的一位稅務負責同志用倒推法算了一筆酒賬:拿一瓶市場銷售價10元的白酒為例,消費者買到的是10元錢,扣除商家賺的一元錢,商家從批發商處進價應該是9元,批發商處賺1元,那么出廠價應是8元。在8元基礎上,扣除從價計征消費稅25%、從量計征0.5元、增值稅8%,共計3.14元的國稅部分,再扣除地方稅和“三費附加”,大概是0.8元左右,這樣一瓶出廠價8元的酒所要上繳的稅費大致是4元左右。再扣除瓶子、紙簽、商標、膠套等費用至少1元,這瓶酒只剩3元。如果是以糧食原料固態發酵釀酒,1斤酒的直接生產成本一般是4元以上,那么,加上廣告費、財務費、管理費、儲運費等等,算下來,這瓶酒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字———虧。
日前國家六部委正在緊急研究,準備修改白酒消費稅。這無疑會加大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但是青年經濟學家酒界知名學者李青指出,各地政府只有退出市場經營者隊伍,成為真正的市場管理者,才可以實現公平競爭和企業自主經營,中國白酒業才會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在過去的20世紀80年代,曾有“要當好縣長,首先辦酒廠”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酒類產業對當地經濟的重要性。時過20年,由于在很多地方新的產業依然沒有形成支柱性財政收入,那么,地方性白酒無疑在受保護行列內。各地政府只有退出市場經營者隊伍,才會真正出現自主競爭,才會出現中國白酒業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第二次發展高潮。這一次高潮不是建廠辦廠,而是兼并、破產和出現大集團的高潮。這也正是我國酒業發展的思路———“扶優限劣”。
六部委緊急研究大企業翹首以待 白酒消費稅有望調整
上一篇:誰說“富豪不納稅”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