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管理理論的研究基本上是學術界在封閉式下進行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結合度較低,從而降低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黨的十四大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必然面臨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從而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在搞好日常管理的基礎上,實現向戰略管理的轉移。
一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要求企業實行戰略管理。在新制度下,企業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一切靠國家,依賴行政主管部門的指令行事;經營決策權已由國家逐步轉移到企業手上。這種變化,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主動地為自身的生存進行謀劃,為自身的長遠發展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戰略決策與規劃。同時,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董事會和企業經營管理機構分設,企業戰略決策職能與日常經營管理職能分開,從而為企業推行戰略管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條件和機會。此外,戰略管理也有助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二是競爭的加劇要求企業實施戰略管理。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特性之一,而優勝劣汰則是市場競爭的規律。競爭能力是企業生存的重要條件,也是企業發展的前提,戰略管理的實質在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現今世界進入了一個\\\“無邊界的競爭時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接軌,我國企業不但面臨日益激烈的國內競爭,而且還面臨著與國外企業之間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管理人員沒有戰略頭腦,不能為企業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就會隨時被市場競爭的海洋所淹沒。
三是環境的復雜多變要求企業實施戰略管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面臨的外部經營環境單純而固定。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已大大不同往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化和全球化、顧客消費需求多樣化、復雜化和高級化等等。種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企業經營環境的復雜化和動蕩化已是明顯的特征,它迫使企業生產向多品種小批量和高科技方向發展。市場要求企業供應高質量、多功能、多品種、時尚化及環保化的產品,企業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究開發新產品,不斷縮短產品的交貨期,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所有這些對于日常管理來說是難以完成的,客觀上要求產生一種能夠在經營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主動進行變革、創新以保持企業的長期持續發展的現代管理方法,這樣以應變性、創新性為重要特征的戰略管理就應運而生了。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環境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對自己所處的外部環境經常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制定在復雜多變環境中求生存和發展的一系列戰略。
四是觀念的轉變有助于促進戰略管理的實施。多年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大多數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普遍忽視了戰略管理對企業經營的推動作用。不少管理者認為企業有無戰略無關重要,只要盈利就行,沒有戰略照樣能生存。有的管理者雖然承認戰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認為戰略管理離企業很遙遠,短期內還用不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已開始轉變傳統觀念,逐步樹立起居安思危、高瞻遠矚、銳意進取、大膽創新、敢冒風險、靈活多變等與戰略管理思想相一致的觀念與意識。我們相信,隨著一大批具有戰略眼光和氣魄的企業家的涌現,我國企業管理將進入一個以戰略管理為重要特征的嶄新階段。
五是知識經濟迫切要求企業加快實施戰略管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產業的興起,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目前我國知識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正在急速上升,這意味著我國正在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知識經濟呼喚著戰略管理:(1)從企業的投入看,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源的投入地位與作用將越來越大。對知識的投入主要體現在人才的培訓、員工智能的開發、創新的激勵等。由于知識資源本身具有可重復使用、輻射能力強、作用持續與深遠等特點,因此,這種投入是一種長遠性的戰略性投資,它要求企業領導者必須從戰略的角度來加以重視;(2)從企業的生產來看,在知識經濟的推動下,企業大量引進智能型工具,采用柔性生產方式、生產出知識含量高、個性化的產品,以適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這一切給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如何降低不斷更新計算機及軟件的費用;如何保證管理信息系統的高效運行等。解決這些問題要求經營管理者必須走在知識經濟的前沿,樹立超前管理意識,而這本身正是戰略管理的內涵。(3)從企業產出看,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是知識主導型產品,更重要的是無形資產。企業能否創造出信譽、名牌、知名度等無形資產,將決定企業的前途與命運。這就要求企業領導者必須樹立戰略投資觀念,由過去主要投資于機器、設備、廠房、生產線等有形資產上轉到投資于更具戰略性、長遠性的無形資產上。綜上所述,市場經濟要求企業必須開闊視野,洞察未來,具有戰略思想、戰略眼光和競爭意識,必須根據企業內外環境的分析,確定企業的總體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戰略,并將戰略的實施滲透到企業各項管理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