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反映企業更短期間經營業績的中期報告逐漸引起了社會公眾的注意,并因市場瞬息萬變,競爭日趨激烈而益顯其重要性。中國證監會在1998年發布第三號準則《中期財務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后,財政部也于1999年11月發布《企業會計準則——中期財務報告(征求意見槁)》。鑒于美國是實行中期報告制度較早的國家,其制度也相對較完善,本文擬將我國同美國的相關制度作一些粗淺的比較分析,以期能對我們有所啟迪。
一、中期報告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比較
中期報告編制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獨立觀”(discrete view),另一種是“一體觀”(integral view)。從征求意見稿來看,我國是側重于采用獨立觀,視每一中期為一個獨立的會計期間,其會計估計、成本分配、各應計項目的處理與年度財務報告政策相了致。而美國則更傾向于采用一體現,視每一中期為年度會計期間的有機組成部分,中期會計估計、成本分配、各應計項目的處理必須考慮到全年將要發生的情況,年度經營費用需基于年度預測活動水平(如銷售量、業務量)來進行估計,并分配給各個中期。
獨立現和一體現各有優缺點。采用獨立觀編制中期報告的優點是它所反映的企業業績資料較具可靠性,不易被操縱;缺點是容易導致中期收入和費用的不合理配比,影響對企業業績的正確評價與預測。采用一體現編制中期報告的優點是可以避免因人為割裂會計期間而導致年度內各期間收益的非正常波動,使收入和費用能合理配比,提高中報信息的相關性;缺點是容易導致年度內各中期收益的平滑化和盈利操縱,影響信息的可靠性。
采用哪一種方法編制中期報告很大程度上與其編制目的和所在環境有關。美國編報的目的是為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幫助其預測未來、確定發展趨勢,估計全年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因此,其中期報告強調相關性和提供預測信息,也就采用了一體現。美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間較久也較完善,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水平較高,也給一體現的采用提供了客觀環境。我國目前尚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更強調可靠性,采用獨立觀。
二、對中期報告期間認定的比較
征求意見稿認定:中期,指短于一個會計年度的會計期間。實務中,我國對上市公司要求半年報,但考慮到我國企業有到境外上市的,有可能需要編報短于半年的中期報告。因此,我國中期報告主要指半年報,有時也指季報。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規定上市公司應按季度編制中期報告,并在該季度結束后45天內向該會提供10-Q的報告。可見,在美國中期報告是指季報。
三、中期報告內容的比較
1、中期報告基本構成的比較。征求意見稿規定:中期財務報告至少應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會計報表附注。而美國中期報告只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其重點放在對中期收益數據的公開揭示上。
2、中期報告內容詳略程度的比較。征求意見稿規定中期會計報表各項目的名稱與內容應與年度會計報表相一致,又規定報表附注應至少披露11個方面的信息。可以說,我國要求提供詳細、完整的中期報告。
美國SEC只要求公司按10-Q提供有限的財務資料,中期報表項目可詳可略,報表附注可以簡略。APB28號規定最低限度的資料為:(1)總收入、預提所得稅、非常項目、會計原則變更的累積影響及凈收益;(2)基本和完全稀釋的每股收益;(3)收入、成本和費用的重大季節性變動;(4)所得稅估計或預提的重大變更;(5)企業分部的處置及非常、特殊或不經常發生的項目;(6)或有事項;(7)會計原則或估計的變更;(8)財務狀況的顯著變動。鑒于詳細披露信息需承擔更多的成本,美國上市公司通常只提供最低限度的中期報告。
3、對提供比較中期會計報表的比較。征求意見稿規定中期財務報告應提供比較中期會計報表。包括截止本中期期末和上一會計年度末的資產負債表;本中期、年初至今的利潤表和上一會計年度可比期間的利潤表;年初至今和上一會計年度可比期間的現金流量表。
美國SEC對提供比較中期會計報表的要求與我國相似。有區別的是:如果管理當局認為提供上一會計年度可比期間末的資產負債表有助于理解公司財務狀況的季節性波動,可以提供;同時可以提供離本中期末最近12個月的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
四、對中期會計政策變更披露的比較
征求意見稿規定中期發生的會計政策變更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中的相關規定處理。而該準則規定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如下事項:(1)會計政策變更的內容和理由;(2)會計政策變更的影響效;(3)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美國FASB在1974年發布的SFAS NO.3對有關會計政策變更的處理規定如下:如果會計政策的變更發生在企業會計年度的第一個中期內,則該變更的累積影響應包括在第一個中期報告的凈收益中;如果會計政策的變更發生在企業會計年度的第一個中期以外的期間中,應將變更會計年度中變更之前的中期報告改用新的會計準則加以重報。當不能確定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也不能計算模擬金額時,可以忽略累積影響數和模擬金額。但應在財務報表的附注中披露采用新會計政策對各中期以及年初至今報表的每股凈收益的影響數,并同時在附注中說明忽略累積影響數和模擬信息的理由。顯然,美國的規定比我國更為詳細具體。
五、中美中期報告比較的啟示
1、采用獨立觀或一體觀,實質上是可靠性和相關性之間的權衡。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上市公司虛假信息披露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可靠性應是第一位的,相關性應是第二位的。因此,我國采用獨立觀是明智的。
2、雖然我國中期報告也包括李報,但主要適用于上市公司到境外上市的個別情況,大部分中期報告還是半年報。從及時性角度考慮,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全部采用季報的形式,使所有信息使用者都能及時、公平地獲取信息。
3、我國要求中期報告象年報一樣面面俱到。筆者認為中期報告應突出信息披露的重心,如重點披露中期銷售收入、中期收益、中期現金流量等,其他重大事件可以臨時公告的形式公布,這樣也可減少上市公司編制中期報告的成本,減輕其壓力。
4、從比較中可以看出,美國非常重視對分部信息的披露,這恰恰是我國信息披露中的薄弱環節。由于各個行業分部和地區分部的利潤率、發展機會、未來前景和投資風險可能存在很大差別,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很需要分部資料來評定一個多元化經營企業的前途和風險。因此從決策有用性的角度考慮,我國中期報告應重視對分部信息的披露。
5、在我國目前證券市場發育尚不成熟的情況下,要特別重視對中報的審計。通過獨立的第三者的鑒證,可減少虛假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質量,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